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有“盆栽式”茶园之称。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形成了“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岩茶因而得名。根据生长条件不同有正岩、半
岩、洲茶之分。正岩品质最著名。
武夷岩茶叶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据《从“濮闽”向周武王贡茶谈起》一文,早在商周时,武夷岩茶就随其“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进献给周武王了。西汉时,武夷岩茶已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别名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到了宋代,武夷岩茶已称雄国内茶坛,成为贡茶。大文学家范仲淹就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的诗句。元明两朝,在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创设了皇家焙茶局,称之为“御茶园”,从此,武夷茶大量入贡。
十七世纪,武夷茶开始外销。几十年后,武夷岩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英国最早的茶叶文献中的“Bohea”即为“武夷”之音译。当时在伦敦市场上,武夷岩茶的价格为中国茶之首。
武夷岩茶的产品分为:大红袍、名枞、肉桂、水仙、奇种五种,其中以大红袍最为名贵。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武夷岩茶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
品质特点
武夷岩茶鲜叶要求新梢生长均臻完熟,俗称开面采,杀青经过酶性氧化杀青后经非酶性氧化,而形成半发酵的茶类。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砂绿、或带青褐、或带宝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瑞则浓长、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岩韵”就是岩茶品具“岩骨花香”之中所指的“岩骨”,通俗称“岩石味”,是一种味感特别醇而厚,而能长留舌本回味持久深长的感觉。
武夷岩茶性温健胃,近年来发现武夷岩茶有神奇的保健功能,曾有“百病之药”美誉,因为其可溶于水的糖分极少,属于低热量饮料,更是很多人推崇的美容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