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找不准入口,到瞄准了品种、山场、工艺等切入点;再由茶辐射开,通晓些植物学、生态学、地质学、茶叶化学。若能架起从形而下的物质世界到形而上层面的桥梁,甚至可能悟得些逻辑学,乃至哲学层面的收获。这一门令人没业可毕、没休可退的自修课程,让岩粉们心甘情愿地走上一条“不归路”。
❶
不得章法,先追热
大红袍火了,从每斤几十元到每斤几万元全都冠以“大红袍”,谁都搞不清喝到嘴里的到底是什么茶。于是更多人加入了难以理清的大红袍讨论。本就难说清到底多少棵,到底什么品种的大红袍话题中,又多了个“大红袍”乱入。也算是提供了更多话题和谈资。
在武夷山家家都要学着对茶叶进行审评,才能做到对加工和品质心中有数
如今,面对大红袍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武夷山茶人会苦口婆心地劝告说:想学喝岩茶,从肉桂、水仙入手吧。对大红袍追问下去,会知道纯种大红袍和商品大红袍之别;而追问商品大红袍,会发现其拼配原料都需以水仙、肉桂打底,就更是会把目标转而锁定肉桂、水仙了。
于是这两年更受欢迎的是肉桂和水仙,尤其一些知名山场的肉桂,尤其备受热捧。然而,追热是要以丰厚的荷包作支持后盾的。三四年前,正值“牛肉”、“马肉”两者齐名,每斤三五千元的价格在那时也不算便宜了。若赶上这两年,牛肉压倒马肉,这茶一泡喝下便是三五百。
所以,早先以追大红袍入手的人,可能因最终发现连大红袍都尚有那么些品种争议,而对岩茶丰富多样的品种产生兴趣,进而成“品种集邮”型茶友。若是这两年开始对岩茶产生兴趣的,则容易被时下正热的各路肉桂、各山场水仙引导成“山场签到”型茶友。
❷
恨尝不遍的百花名丛
抱着“到底哪个品种算大红袍”的疑问走向品种集邮派,会经历一个从混乱到清晰的阶段。面对每个名称都值得玩味的百来种名丛,铁罗汉是否喝起来口感强硬、铁骨铮铮?不知春喝下去会不会醉心到醒不来?……往往恨不能搜寻到所有品种,恨不能有个名丛陈列馆,一个个喝过来。
茶青在室内晾青萎凋
在品种追逐的过程中,对一些容易收集到、又性格鲜明的名丛,渐渐能认出个一二了。名丛是由武夷山菜茶群体筛选而出的优良个体或小群体,为保持由内质到外型的完全一致,它们要通过扦插这种植物克隆的方得以扩张。而菜茶则是茶树经过异花授粉,果实落地,自然长成性状各异的群体品种。知道了这些,品种集邮派即便尝不遍百花名丛,也通过茶,也懂得了些植物学、植物栽培方面的常识。
/ 本文来自《茶源地理·武夷山》 /
❸
叹品不尽的细分山场
不止时下正热的肉桂,水仙也同理。两个品种都被广泛种植,武夷山任何边边角角不会让这俩缺席。因此,不止“牛肉”“马肉”,各路肉桂纷纷冒出。“山场签到派”在这一波肉桂热背景下,对山场差异的好奇都能得到极大的满足。
武夷山号称“三十六峰,九十九岩,无岩不茶”,每一处景观都不一样,“山场签到派”如那些励志要周游列国的人一样,也想遍尝岩茶各山场的风味。他们可能会循着喝到的某一泡难忘的肉桂或水仙,追溯回对应的山场,要对孕育出这泡茶的周遭环境一探究竟:它在岗上还是坑底,它的土壤如何,它背阴还是朝阳,它每日能照到多久日光,周围都有些什么植被……以这种山场差异化探究岩茶,“山场签到派”计较的已经远不是正岩、半岩那么笼统了,也不只是慧苑坑、马头岩这样的大范围,而是详尽至三花峰、桃树窠、横窠、猫儿石等,这些不太为人所知更微小的山场。
对武夷岩茶的干茶进行审评
山场签到派在喝不完喝不尽的岩茶山场中,通过了解茶的生长生态,顺便能学到些地质学、生态学、土壤学、气候学的常识。不亲入制茶栽茶“坑”,都快不足以论茶了。
论栽培之讲究,工艺难度之大,耗时之持久,所需人力之多,岩茶几乎当仁不让,但少数抱有旺盛好奇心的岩茶爱好者还是要亲自“入坑”。因此,每年岩茶采制季,都有一小拨儿人候鸟一般定时“飞”到武夷山,他们未必做茶生意,只是怀揣对武夷岩茶的诸多疑惑,来这里亲历亲为。有的甚至定居扎根武夷山了。
比如当面对一款固定山场、固定品种的热门茶,竟出现山场气息、品种气息都不一致的表现时,有人便索性亲自进山采购原料,找来靠谱师傅,全程监制,以此验证结果。
也有人为了验证自然农法,租下一片茶地践行自然农耕,甚至索性将茶野放。还有人从野放菜茶中发现有突出特性的单株,取来小规模试验,制成毛茶验证品质。品质意外优秀,就干脆找个合适山场进行扦插种植。
❹
好茶,每年二三两足矣
深入了解了茶的品种、山场和工艺之后,每个人心中都构建起了一套优质岩茶的造就法则。虽然这些法则各有差异,但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成就一泡好岩茶之难——从天成到人力,过程中需要太多因素的一一到位。
当下,仍然是多数人不得章法在追热。于是,个别稀有好茶的名声就病毒式的传播扩散,原本不喝岩茶甚至不喝茶的亲朋好友都向你打听起某些爆款茶。于是整个岩茶价格都上扬,越好的茶幅度越大。最后,几年下来,一些单纯喝茶不做茶的岩茶老饕发现,喝着喝着自己反倒喝不起这些茶了。
好茶从来不多,唯一的解决方案只能是“少即是多”。做减法,放下对茶的贪多,少喝些,每年或许就二三两。不降低标准,依旧高要求,但避开热点。前提是珍视每一次的冲泡和品饮。听上去“鸡汤”,但如果对茶的态度是品茶,而不只是喝茶的话,每个人其实不需要那么多茶。待更多人以“少即是多”的方式去饮茶,冒充好山场的茶或许会少一些,农残也或许会少一些。热点茶价格水分拧去,普通茶因消费端水平的提高倒逼生产者提升品质进而合理提升价格。如此,顶级茶到普通茶的价格就会从目前陡峭尖利的金字塔形,回归为一个合理的金字塔。
“山场签到派”计较的已经远不是正岩、半岩那么笼统了
茶使人沉静思考。物理层面上它含咖啡因,使人头脑清醒;精神层面上,茶爱好者在探微千变化尝不尽的岩茶滋味时,每一次的专注品饮,都是一次短暂忘我的冥想,无数次“练习”叠加的总和,使人的沉静思考更加通透敏捷。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看其他问题都能更多出些通道和层次。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