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的特点是一产量巨大,二是质量优良,三是品类丰富。唐代中期,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和消费的增加。茶叶贸易随之兴旺。在太和年间(827—835年)开始与塞外进行茶马交易。从江南到华北,以至塞外,形成了广阔的茶叶市场。商人在湖南收购较多的为潭州、岳州、衡州茶、史书记载,952年,朝廷派三司军将到湖南买茶的就有数起。湖南的渠江薄片的益阳团茶就运销到湖北江陵和襄阳一带。
宋朝实行由政府专卖专买的“榷茶制”,由茶商向政府纳税领取引票,持引至生产地收购,运往北方销售。。1088年,宋政府在安化县资水北岸的龙塘设“博易场”,运去盐米布帛,交换持引等土产。
明朝,继续实行由政府垄断的茶马政策,湖南安化生产的黑茶由商人运销西北,由官府统一经营。由于质好价廉,深受少数民族地区的青睐,于1595年正式定为官茶,自后西北官引茶以汉中、四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此时的产地集中于资水沿岸各市镇,前来采购黑茶的茶商有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
明末清初,安化黑茶逐渐占领西北边销茶市场,安化成为“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叶生产供应基地。并运往陕西、山西及河北等省内销,最高年分课达4000余吨。
清朝,随着茶叶饮用及内外销贸易日兴,湖南茶产区域逐渐扩展到省内外大部分县城,安化黑茶已成为“引茶”,茶商特引赴产购买,1683年定额22400引,于西宁、庄浪、洮岷、河州、甘州各处地方行销。临湘生产的老青茶,由山西商人来羊楼司收购,运销内、外蒙古及俄国。清雍正初,桃源县有蒋、周等八姓茶商专制黑茶,此时的黑茶运销盛极一时,仅安化县最盛时期,产销达2000引之巨(折15万担,合8952吨)清嘉庆年间(1820年以前)年产7.2—8万担。
17世纪,货币制度畅行,以货易货方式被淘汰。康熙年间, 停止茶马交易。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湖南巡抚陈宏谋奏定安化引茶章程,谷雨以前的细茶,先尽陕茶商持引收购。谷雨以后之茶,才可贩给客贩。道光元年(1821年)以前,陕西茶商持引以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订购或以羊毛、皮袄换购黑茶,并就地加工成花卷茶(千两茶)和散尖茶。最盛时期,商号达三十余家,花卷茶年产3万-4万支,注销陕西、山西‘宁夏、内蒙、河北及哈察尔、绥远一带。
安化黑茶因量多质好,一直产销兴旺,把持着西北茶销的主要位置。其中,虽有两次大的战争变故,对安化黑茶的产销造成了一段时间的影响,但因安化黑茶的历史地位,以及所发挥的作用,通过政府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很快得以恢复。
一是咸丰同治年间,陕甘回民兴起抗清起义,致使东西二柜茶商逃散,产销严重脱节,身为陕甘总督的湖南藉人士左宗棠与同治末年(1837年)戡定新疆,采取“以票代引”制,降低茶税,有效的解决了茶市贸易的问题。其主要措施为“改引为票”,由商贩自由认领,除原有的东西两柜外,增设南柜,招致湖南商贩参加,并减轻商贩负担,凡从湖南贩茶出境者,只征厘金两成,其余不成由甘肃补贴,此举极大地促进了安化黑茶的发展。
二是民国时期,因内外交困,交通阻塞,致使产销脱节。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2月9日行政院颁发砖茶运销西北五条训令,对销售价格,交通作了明确的规定,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由国家对砖茶从原料到产地实行统筹统销的政策,缓解了西北的茶荒。
1939年9月,湖南省成立茶叶管理处,此时有适值我国与苏联签订货款易货合同,并商定茶叶为偿还货款的主要货物。于是选定在黑茶主产区安化江南建立砖茶建工厂。与1940年试制第一批黑茶砖获得成功,终止了“在产地不能压砖”的历史。使湖南正式成为了紧压边销茶的省份。此产于1951年迁至安化小淹白沙溪口。成为湖南紧压茶的摇篮——白沙溪茶厂。解放后,为满足兄弟民族对茶日益增长的需要,于1959年、1969你年又相继在湖南的益阳市临湘县建立了湖南省益阳茶厂和湖南省临湘县茶厂。自此,湖南边销茶的产量居全国之首,年销量达2.5万吨,占我国边销茶年销量的1/2。
安化黑茶历来以质取胜,自从潭州铁色茶、渠江薄片益阳团茶到明朝前期的“商人越境私贩”都说明了安化黑茶的品质非同一般。虽然安化黑茶自明以来才作为官茶易马之茶,但其优异的品质早已闻名遐迩,并在其后的几百年时间内把持整个西北地区,清朝又以优异品质取代福建武夷山之茶,远销俄国。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