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茶叶茶库 > 其他茶类 >

丁以寿教授详解工夫茶历史风云(一) 武夷茶

时间:2023-10-12来源:茶百科 作者:丁以寿浏览:
工夫茶流行于中国的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区,是中国茶艺的代表。工夫茶源于武夷茶,但其起始于何时?又如何演变的?它与前代的茶艺有何联系?下面试加以考证。 一、武夷茶 武夷山在福建境内,明代以前为道教名山,清代以后又成为佛教胜地,同时还是朱子理学的摇篮。后人
<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32854.html' target='_blank'>普洱<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100997.html' target='_blank'>茶</a></u></a></u>
工夫茶流行于中国的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区,是中国茶艺的代表。工夫茶源于武夷茶,但其起始于何时?又如何演变的?它与前代的茶艺有何联系?下面试加以考证。
一、武夷茶
武夷山在福建境内,明代以前为道教名山,清代以后又成为佛教胜地,同时还是朱子理学的摇篮。后人曾以“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来形容武夷山独特的文化与自然特征。武夷茶肇始于晚唐,兴于元,继于明,复兴于清。
(一)唐宋元——武夷茶为蒸青绿团茶
晚唐五代人徐夤《谢尚书惠腊面茶》诗有“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可见武夷茶已见于晚唐。
明人徐勃《武夷茶考》记:“按《茶录》诸书,闽中所产,以建安北苑第一,壑源诸处次之,而武夷之名,宋季未有闻也。然范文正公《斗茶歌》云:‘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苏子瞻亦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则武夷之茶在前宋亦有知之者,第未盛耳。元大德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公始采制充贡,创辟御茶园于四曲,……”
宋代茶著,如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诸书,均未提及武夷茶。但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苏轼《荔枝叹》诗有“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其《凤啁古研铭》有“帝规武夷作茶囿”,宋祁《贵溪周懿文寄建茶偶成长句代谢》诗有“茗箧缄香自武夷”。叶清臣《述煮茶泉品》则记:“大率右于武夷者为白乳,甲于吴兴者为紫笋。”宋代诗文,对武夷产茶有记录。宋代贡茶,首重建安北苑,次则壑源。武夷茶不入贡,名不显,但在北宋“亦有知之者”。
 
南宋赵若樽、白玉蟾、朱熹等人撰有《武夷茶》诗,可见南宋时期,武夷茶有所发展,较北宋更闻名。
元代,赵孟烦《御茶园记》:“武夷,仙山也。岩壑奇秀,灵芽茁焉。世称石乳,厥品不在北苑下。然以地啬其产,弗及贡。至元十四年,今浙江省平章高兴公,以戎事入闽。越二年,道出崇安。有以石乳饷者,公美芹恩献,谋始于冲佑道士,摘焙作贡。”暗都刺《喊山台记》:“武夷产茶,每岁修贡,所以奉上也。”张涣《重修茶场记》:“建州贡茶,先是犹称北苑龙团,居上品,而武夷石乳,湮岩谷间,风味惟野人专。泊自圣朝始登职方,任土列瑞, 产蒙雨露,宠日蕃衍。……斯焙遂与北苑等。”
武夷所产石乳茶,品质不在北苑龙风团茶下。因为产量少,未能充贡茶。元代,浙江省平章高兴赴任福建,路过崇安,人献以石乳茶。高兴觉石乳茶好,谋于山中道士,造焙入贡。作为建州贡茶,名并北苑龙团。
此外,元人丘峦、袁枢、陈梦庚、林锡翁、杜本、苏伯厚等均写有《武夷茶》诗,武夷茶在元代作为贡茶声名显赫。
武夷茶肇始于唐,闻于北宋,兴于元。元大德间开始充做贡茶,在武夷山四曲溪创辟御茶园。宋元贡茶,制成团饼,如北苑龙团凤饼。凡制茶,先蒸,后捣烂,榨去水份及少量茶汁,再加水研和,入模成型,饰以龙凤图案。武夷石乳茶,亦属团饼茶,具体来说,乃为蒸青绿团茶
 
(二)明代——武夷茶为绿散茶
明代初年,朱元璋诏罢贡团茶,于是散茶大兴。武夷山原产团饼茶,改制散茶后一时难于适应,茶产一度衰微,但不久又重新振作,武夷茶又成为明代绿茶中的名品。
许次纾《茶疏》“产茶”记:“江南之茶,唐人首重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胜。”
罗廪《茶解》“原”记:“而今之虎丘、罗岕、天池、顾渚、松萝、龙井、雁荡、武夷、灵山、大盘、日铸诸有名之茶”。
徐谓《刻徐文长先生秘集》“名茶”记有“罗岕、天池、松萝、顾渚、武夷、龙井、……。”
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武夷茶”记:“武夷诸峰,皆拔立不相摄,多产茶。”
陈继儒《白石樵真稿》“书《岕茶别论》”记:“若闽中之清源、武夷,吴之虎丘、天池,武林之龙井,新安之松萝,匡庐之云雾,其名虽大噪,……”
谢肇淛《五杂俎》记:“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岕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而吾闽武夷、清源、鼓山三种可与角胜。”其《西吴技乘》又云;“余尝品茗,以武夷、虎丘第一,淡而远也;松萝、龙井次之,香而艳也;天池又次之,常而不厌也。”
此外,徐勃撰《武夷采茶词》六首和《闽道人寄武夷茶》、《试武夷茶》诗,余浑然、闵龄作有同题《试武夷茶》诗,谢肇淛、周千秋作有同题《雨后集徐兴公汗竹斋烹武夷太姥支提鼓山清源诸茗》诗,陈勋作《武夷试茶》诗,江左玄作《武夷试茶因怀在杭》诗,郑邦沾作《江仲誉寄武夷茶》诗,卓尔堪作《大明寺泉烹武夷茶》诗,等等。
明代,茶以虎丘、天池、罗岕、松萝、龙井、阳羡、武夷最为著名,武夷茶声誉日隆。
明代制茶,罗岕先蒸先焙,虎丘、松萝炒而不焙或先炒后焙,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蒸青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
陈继儒《太平清话》记:“武夷山力则、紫帽、龙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采则先蒸后焙,故色多紫赤,只堪供宫中浣濯用耳。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既试之,色香亦具足,经旬月则紫赤如故。”武夷茶,先效罗岕制法,先蒸后焙,但色多紫赤;后仿松萝制法,炒而不焙,当时色香还好,十天半月后又变紫赤。
吴拭《武夷杂记》:“武夷茶赏自蔡君谟,始谓其味过于北苑龙团。周右文极抑之,盖缘山中不晓制焙法,一味计多徇利之过也。余试采少许,制以松萝法,汲虎啸岩下语儿泉烹之,三德俱备,带云石而复有甘软气。”吴拭用松萝法所制的武夷茶品质较好。
明代,武夷茶先效岕制法,属蒸青绿茶;后效松萝制法,属炒青绿茶烘青绿茶
(三)清代——武夷茶为青茶、红茶
按照制茶学上的分类,我国茶叶基础类别分六大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绿茶黄茶黑茶杀青开始,白茶红茶、青茶从萎雕开始。
我国最先发明绿茶制法,由蒸青团茶发展到蒸青散茶,继而发明炒青、烘青绿茶
 
红茶制法主要有萎雕、揉捻、发酵和干燥四道工序。武夷山星村最先发明小种红茶制法。
青茶制法主要有晒青、晾青、做青(摇青)、炒青、揉捻、烘干等工序,先是红茶制法,后是绿茶制法,因而青茶兼有红茶绿茶的优点。
六大茶类中,以青茶的加工技术最为考究。
陆廷灿《续茶经》引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自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而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时半青半红,青者炒色,红者焙色。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与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尽矣。”
陆廷灿,字秩昭,江苏嘉定人,1717--1720年任崇安知县。官崇安时,广泛涉猎茶叶史料,依照《茶经》原目,采摭诸事故实而续之,成《续茶经》三卷。
王草堂,本名复礼,浙江钱塘人,王阳明六世裔孙,学识丰富。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王复礼受福建制台、抚台的聘请来闽。康熙五十年,王复礼在大王峰麓所建“武夷山庄”落成。此后,王复礼隐居山庄十多年,修志著文,期间经历了王梓、梅廷隽、陆廷灿三任崇安县令,特别是陆廷灿“尝与王草堂校订《武夷山志》,表彰往哲,刊播各集……”
王复礼《茶说》记录的武夷茶的制作工序有晒青、摇青(摝意为摇)、炒青、烘焙、拣剔等,这些工序乃是武夷岩茶(青茶)的基本工序。
武夷茶冲泡后“半青半红”,也符合青茶叶底“绿叶红镶边”的特征。“心闲手敏工夫细”概括了青茶加工技术精巧考究的特点,“如梅斯馥兰斯馨”颇符合武夷岩茶(青茶)花香特点。
至迟在清初康熙年间,作为青茶的武夷茶已初步形成。
陆廷灿《续茶经》还引《随见录》:“凡茶见日则味夺,惟武夷茶喜日晒。”“
武夷造茶,其岩茶以僧家所制最为得法。至洲茶采回时,逐片择其背上有白毛者,另炒另焙,谓之白毫,又名寿星眉。摘初发之芽,一旗未展者,谓之莲子心。连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谓之风尾、龙须。要皆异其制造,以欺人谢利,实无足取焉。”
《随见录》不知为何人何时所作,大约是明末清初人所作。“武夷茶喜日晒”,应是指制茶中的晒青。武夷茶分岩茶与洲茶两类,洲茶又有莲子心、白毫(寿星眉)、风尾、龙须等品种。
岩茶、洲茶有何区别?再看陆廷灿《续茶经》所引王梓《茶说》:“武夷山周回百二十里,皆可种茶。茶性他产多寒,此性独温。其品为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香清浊不同,且泡时岩茶汤白,洲茶汤红,以此为别。……然武夷本石山,峰峦载土者寥寥,故所产无几。若洲茶,所在皆是,即邻邑近多栽植,运至山中及星村墟市贾售,皆冒充武夷,更有安溪所产,尤为不堪。或品尝其味,不甚贵重者,皆以假乱真误之也。至于莲子心、白毫皆洲茶,或以木兰花熏成欺人,不及岩茶远矣。”
岩茶香清,洲茶香浊;岩茶汤白,洲茶汤红;岩茶所产无几,洲茶所在皆是。可能岩茶萎雕轻,做青时间短,品质接近绿茶汤色较洲茶为清淡。连子心、白毫等洲茶,往往熏以木兰花香,其品质远不及岩茶
 
蒋希召《蒋叔南游记》记:“武夷产茶,名闻全球。……茶之品类,大别为四种:曰小种,其最下者也,高不过尺余,九曲溪畔所见皆是,亦称之半岩茶,价每斤一元;曰茗种,价倍于小种;曰奇种,价又倍之,乌龙、水仙与奇种等,价亦相同,计每斤四元。水仙叶大,味清香,乌龙叶细色黑,味浓涩;曰上奇种,则皆百年以上老树,至此则另立名目,价值奇昂。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满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武夷各岩所产之茶,各有其特殊之品。天心岩之大红袍、金锁匙,天游岩之大红袍、人参果、吊金龟、下水龟、毛猴、柳条,马头岩之白牡丹、石菊、铁罗汉、苦瓜霜,慧苑岩之品石、金鸡伴凤凰、狮舌,磊石岩之乌珠、壁石,止止庵之白鸡冠,蟠龙岩之玉桂、一枝香,皆极名贵。此外有金观音、半天摇、不知春、夜来香、拉天吊等等,名目诡异,统计全山将达千种。……”
从蒋希召所记看,应属于青茶中的武夷岩茶、水仙、乌龙。
柴萼《梵天庐丛录》记:“武夷山在福建崇安县南三十里,……山中产茶,红茶中最佳之乌龙,即武夷山所产。”徐珂《清稗类钞》“制乌龙茶”载:“乌龙茶,闽粤等处所产红茶也。当生叶晒干变黄后,置槽内揉之,烘之使热,再移于微火之釜而揉结之,以布掩覆,使发酵变红而成。香味浓郁,为茶中上品。”柴萼、徐珂均为清末民国时期人。青茶汤色金黄、橙黄,绿腹红边,一般人也往往称之为红茶。但从晒干变黄,槽内揉之,烘之使热,釜中揉结之,以布掩覆,发酵变红来看,应是红茶制法。所以,武夷山所产乌龙茶既可是青茶,又可为红茶
总之,清代,武夷山除产绿茶外,以生产青茶(岩茶、水仙、乌龙等)和红茶(乌龙)为主。
丁以寿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六大茶类  武夷岩茶  炒青绿茶  烘青绿茶  白牡丹  大红袍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宁红工夫茶的传统和新饮两种饮
宁红工夫茶的传统和新饮两种饮
扬名天下的潮州工夫茶
扬名天下的潮州工夫茶
工夫茶最推崇什么壶
工夫茶最推崇什么壶
丁以寿教授详解工夫茶历史风云
丁以寿教授详解工夫茶历史风云
丁以寿教授详解工夫茶历史风云
丁以寿教授详解工夫茶历史风云
图解潮汕工夫茶8个冲茶步骤
图解潮汕工夫茶8个冲茶步骤
滇红工夫茶等级特征介绍
滇红工夫茶等级特征介绍
来看看正宗的潮汕工夫茶艺
来看看正宗的潮汕工夫茶艺
越红工夫茶属于哪个茶类
越红工夫茶属于哪个茶类
为啥潮汕地区喝工夫茶最喜凤凰
为啥潮汕地区喝工夫茶最喜凤凰
我心中的工夫茶
我心中的工夫茶
“工夫茶”与“功夫茶”别再傻
“工夫茶”与“功夫茶”别再傻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