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工夫茶的渊源
按笔者的研究,中国古代形成了四类饮茶法:
其一是煮茶法,自汉至今,源远流长;
其二是煎茶法,始于初盛唐,盛于中晚唐、五代;
其三是点茶法,始于晚唐五代,盛于宋元;
其四是泡茶法,始于中唐,盛于明清迄今。
(一)工夫茶法与煎茶法
煎茶法一般用团饼茶,饮时需经炙、碾、罗而成茶末,工夫茶则用散茶。煎茶法的烹饮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品茶等,先在鍑中烧水,至一沸时加点盐调味,二沸时投茶末入鍑,用竹夹搅拌,三沸茶成,用瓢盛到茶碗内饮用。
工夫茶则纳茶于壶,然后冲注沸水入壶,再斟到茶杯中饮用。二者在器具配备及烹饮方法上差别较大,但对器具和烹饮方法的讲究又有着一致性。
(二)工夫茶法与点茶法
点茶法约始于唐末五代,盛于宋元,明朝后期无闻。
其烹饮方法是用茶匙量取茶粉入茶盏,汤瓶中水在风炉上烧至初沸,先注少量水人茶盏,用茶匙搅拌,谓之调膏。继之回旋注水,边注水边用茶筅击拂,以盏上浮起一层白乳为好。
宋代流行的斗茶,就是看谁的白乳先消失谁就输。
点茶法与工夫茶在器具的配备和烹饮方法上既有区别也有类似处。
明代泡茶法有两种形式,一是撮泡法,即置茶入杯(盏)内,冲注沸水而饮,流行至今;二是壶泡法,纳茶于壶,冲注沸水入壶,再斟入茶杯(盏)内饮用,也流传于今。
关于茶壶
工夫茶,“壶小如香橼”(直枚《随园食单·武夷茶》)。“壶出宜兴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壶皆宜兴砂质,龚春、时大彬,不一式”(寄泉《蝶阶外史》)。“壶小如拳”(徐珂《清稗类妙》)。“壶之采用,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翁辉东《潮州茶经》)。
明代壶泡法,茶注宜小,不宜甚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漫。大约及半升,是为适可”(明许次纾《茶疏》)。“茶壶以小为贵。……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冯可宾《齐茶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周高起《阳羡茗壶系》)。
关于茶杯
工夫茶,“杯小如胡桃”(袁枚《随园食单》)。“杯小而盘如满月”((俞蚊《梦厂杂著》。“盏如黄酒卮”(寄泉《蝶阶外史》)。“杯小如胡桃者”(徐珂《清稗类钞》)。“杯亦宜小宜浅.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翁辉东《潮州茶经》)。
明代壶泡法,“茶瓯……纯白为佳.兼贵于小”(许次纾《茶疏》)。“瓯以小为佳”(罗廪《茶解》)。两者都贵小杯。
关于浴壶
工夫茶,“第一铫水熟,注空壶中,荡之泼去”(寄泉《蝶阶外史》)。
现代工夫茶有“孟臣沐霖”。明代壶泡法,“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荡冷气”((张源《茶录》)。“伺汤纯熟。注少许水于杯中,命曰浴壶,以祛寒冷宿气也”(程用宾《茶录》)。
工夫茶的浴壶也源于明代壶泡法。
关于洗茶
高冲、低斟,斟茶要求各杯均匀,又必余沥全尽,现代工夫茶称之为“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这是工夫法斟茶的独特处。这是因为青茶采叶较粗,需烧盅热罐方能发挥青茶的独特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