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夷山大红袍制茶始于南北朝,经过漫长的沿革于明代制作出炒青绿茶,此后便出现“经旬日,仍赤紫如故”(明代周亮工《闽小记》)的茶,赤紫即发酵茶的效果,从而为武夷山水到渠成制作出世界上最早的红茶——正山小种红茶作了灵感铺垫。小种红茶开创了世界红茶的新纪元,后又发展为功夫红茶,1875年工夫红茶由武夷山传至安徽祁门,继而发展到江西、湖北、台湾等省,并远传异邦印度与斯里兰卡。
武夷岩茶(即乌龙茶)于清朝初年在武夷山的诞生乃偶然中的必然,据专家、学者考证,武夷山茶山离厂区远,采茶工挑茶在上上下下翻越山岭中,鲜叶被日晒而产生萎凋,被抖动而产生做青,而萎凋与做青又恰巧是做半发酵武夷岩茶的关键工序,再经过炒揉、焙烤,妙手偶得而产生“岩骨花香”的岩茶醇美韵味,历经传承,乌龙茶从而成为继绿茶、红茶之后的又一大茶类。可以说,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一代代茶人在漫长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工艺由简单、粗放逐渐完善而臻于尽善尽美。
二、做青的“绝活”——“看天做青,看青做青,走水还阳”:做青是形成岩茶韵味与“绿叶红镶边”的过程,是决定岩茶品质最为关键的工序。“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就是在多变的气候状况下为鲜叶择取最佳的温湿度,促使外因条件对内因产生最佳影响。做青的过程,就是摇青与静放交替进行的过程。通过摇青,促动梗脉中的水分和丰富内含物转移到叶面,此为“走水”,使鲜叶产生弹性,退青又返青,然后鲜叶又复归柔软。走水“返阳”的过程,是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相互为用的过程。
四、炖火:即“低温久烘”,是岩茶香气、滋味得以升华至关重要的技术工序。通过低温久烘,以火调香,以火调味,以达到熟化香气、增进汤色、提高耐泡度。长达8小时的低温久烘,全凭制茶人的感官判断,通过视觉与手感,不停调整、控制烘焙中各时段的温度。难怪清代梁章钜感叹“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武夷岩茶魅力所在
武夷岩茶与台湾乌龙茶有着血脉相连的渊源,台湾冻顶乌龙茶缘于武夷山,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武夷山与台湾以茶文化为媒,增过交流与友谊,对促进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力,维护祖国统一,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武夷茶文化是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级的自然环境产生品质优异的天然茶原料,源远流长的世界级文化与武夷岩茶独特的制作工艺,是武夷岩茶誉满海内外的前提和保证,同时,武夷岩茶又在影响与推动世界茶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