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茶是中国绿茶中的翘楚,也是中华茶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西湖龙井茶自明代虞集在《游龙井》的诗歌中首提龙井茶之名,六百余年来西湖龙井的名声经过历代文人贵戚的推崇和历代茶人的不断耕耘,早已经名扬四海、世人皆知了。
西湖龙井茶产区自明太祖朱元璋关心茶农疾苦“倡散茶罢龙团”后给茶农有了创新炒制技术的机会,使得西湖龙井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著称于世。后又得益于大清高宗皇帝弘历的垂爱,使西湖龙井在清中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的炒制技术也在此间得以成熟定型。
我们翻阅历史书籍记载得知,民国及清代龙井茶极品以莲心、碗钉的形式存在的,一般茶叶以“旗枪和杭炒青”为主。而龙井茶当代的炒制形式和技术的飞跃是新中国建立后。这里,我们不能忘记国营茶场王卓再、王浩云、袁长洪、孙中洋等先贤的呕心沥血和苦心钻研。当时西湖龙井的采摘炒制是没有标准而言的,翁龙满杨一个做法,梅家坞九溪又是一个做法,整个西湖乡完全是各做各的。当时就是在这些先贤们的努力下,西湖龙井采摘标准统一,炒制手法技术统一,审评标准统一。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审评标准也是在那个时代定型的。已故周恩来总理的一句话可以证明龙井茶独特性和唯一性:龙井茶既是饮品又是艺术品。
一九七零年代以后政府为帮助其他产茶区茶农脱贫,聘请大批西湖乡炒茶师父去绍兴、温州、丽水甚至远赴四川贵州等地教授当地茶农龙井茶炒制技术,造成了今天“天下皆龙井”局面,要知道西湖龙井炒制是国家二级机密!到了二十一世纪这些曾经受到过龙井炒制技术学习的地方,技术传承出现了断代,于是,一些炒茶机械应运而生。从新昌人发明的第一代龙井茶炒制机,慢慢地发展到现在的半全动炒茶机,机器已经基本代替了人工炒茶……而今西湖乡境内的西湖龙井炒制技术传承也出现了危机,年纪轻的怕累怕烫只有白发苍苍的老者还在坚持者传统的炒制技术,而这些真正的传统匠人正在一年年的变少。
西湖龙井茶的炒制技术的传承遇到危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西湖乡境内多元化的服务型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的年轻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了自己的事业,对于受苦受累的茶叶炒制不屑一顾。
二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这些曾经的小皇帝是被宠爱的一代,大人们不愿意让他们吃苦。
三是西湖龙井茶不愁卖,龙井的声明远播使得本山货龙井不愁卖不够买造成了技术传承的缺位。
四是机器炒茶的误区,很多人以为有机器了人工就解放了,这是一知半解。严格的说,不会手工炒制,机器炒制根本不行。机器炒制和人工一样需要“察言观色”就是对颜色、形状、温度等都是有要求的。在这样的境况下西湖龙井的炒制技术得不到传承是可想而知。当然现在有又有新的理念出现,即机器杀青和人工辉锅是最佳组合的说法,这样似乎会轻松一点,可还是很少有年轻人来炒茶叶,要知道炒茶叶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杀青、辉锅的技术是不可拆分的。
今天相关部门也看到了龙井茶炒制技术传承危机的窘境!每年也组织炒茶比赛、论坛、研讨会,同时也对炒制技术进行特定的财政支持,现在情况略有好转,可传承危机还是存在的。本人觉得西湖龙井茶炒制技术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那么上上下下就应该有所作为。比如做纳入乡土职业技术,推行职业化教育。还可以从娃娃抓起,在小学就作为技术进行兴趣教育。可以实施一些奖励措施,每个村每年定几个名额进行分级考核,谁学好了炒制技术给予现金奖励,不同级别不同奖励,并给予职业资格证书,只要有心了没有办不成的事。
最后想写给村里年轻人的一句话:我们的基因里就有龙井茶,我们一出生就和茶结缘,我们必须把西湖龙井的炒制技术传承下去。否则我们愧对于给予那片茶地的先人们!龙井茶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啊!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