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很少有人分析过低品质新白茶是怎么出来的。
这不代表不存在,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有黑暗的一面。
今天就是这个话题。
低品质,包含两大个问题:
一,原料掺假。
二,非核心产区。
三,工艺偷工减料。
(通过作假,最便宜的寿眉,10元/饼就能实现,这是事实。)
先说下第一个:原料如何掺假。
以上3点,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原料惨假手段,因为外形差不多,一旦惨进去能大幅降低成本,没有经验的人极其容易上当,一个比一个含金量高。
核心产区,顾名思义,最适合白茶生长的环境。非核心产区出来的原料,可能因为海拔,土壤,小流域气候等原因,会大幅降低风味的形成,从而,市场的认可度不高,这样的原料价钱自然也会低很多。从经验的角度来看,核心产区和非核心产区,同样是最低级别的寿眉,他们的陈本能差出一半。然而,外形开起来区别并不大,他们的最大价值区别在于口感和香味。
三:工艺偷工减料。
其次,必须在竹纸筛子上晾晒,而不是铺洒到水泥地板上,这样很容易造成“死青”现象;
再次,标准工艺里面还需要闷堆,这个过程很需要经验,然,偷工减料的就直接省去这个过程了。
白茶市场逐年火热,利益的驱使,难免出现个别投机者。
以上三种掺假方式做出来的白茶,除了品质不高之外,它最可恶的一点是:这样的茶,假如你收藏了5年,10年,那最终的结果是要么变质(含水量不达标),要么根本不转化,它只是老了,年龄增长了而已——花了钱,买了垃圾,收藏了垃圾,谨慎花了钱伤了心废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