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喝茶的习惯延续了数千年,经历过药用、食用到饮用的过程。现在,喝茶早已不再简单为了解渴,而上升到健康养身的高度。客人到访,敬一盏好茶,不仅是礼貌,更是一种礼仪风尚。如果谁懂鉴茶之道,旁人自会对他刮目相看,今天我们就以白茶为例,从专业评茶师的角度教大家评茶鉴茶,分辨优劣。
评茶时,把白茶干茶倒入托盘中,两手紧握着两个盘角保持水平,来回转十余次,使得盘内的白茶通过反复转动按轻重、大小分出层次。条形大、身骨轻的浮在上面,这就是所谓“面张茶”,条形细而紧实的在中部聚集,这叫“中段茶”,碎沫子被筛到底层,这叫“下段茶”。
从面张茶开始,用手轻轻抓取一把,在掌心中看粗细,松紧,色泽和净杂。之后看中段茶细紧、嫩度和重实程度。最后看盘中下段茶的碎、片、沫含量。综合分析上、中、下三段茶的比例,对照四个因子标准评定等级。
整和碎非常容易观察到,而辨别色泽对外行来说绝对是个难点,专业评茶师看一眼就知道茶的新老好坏,普通人没有大量观察过白茶的经验,那就记住好茶特质,一般新茶以“银芽绿叶,豪白底,灰绿面”为佳。老白茶呢,这种“老油条”,特点是“乌褐油润”。在条索上,白茶以毫心壮、重实、紧直为好,轻飘,曲乱为差。
前面提到过,评辨茶叶好坏,还得看四个内质因子: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内质品鉴须“开汤”进行。泡好的茶,先闻闻它的香气,再观察汤色,品品它的味道,最后察看叶底。评茶师在闻香气的时候,精神高度集中去“嗅”,因为杯子内热度的微小差异,都会令嗅到的香气偏差很大。大家在嗅的时候要注意辨别香气高低强弱以及香气是否自然(化学香剂闷而燥,而叶香则自然、灵动)。假如不能立刻辨别香气的好坏,也不能反复去闻,人体嗅觉感官是有“记忆”的 ,短时间内交叉反复闻,会令嗅觉混乱,之后再闻其他东西,总会感觉是同一种味道。
下面该聊聊滋味了,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论点,提到品啜陈年老白茶,我们总习惯说这是“舌尖享受”或者“唇齿生香”。其实口腔专家早就给出了不同观点,我们口腔内味觉灵敏度较高的位置其实是在“舌根”而非“舌尖”,试着回想一下在喝苦丁茶的时候,是不是口腔靠近喉咙处的“舌根”部先感到涩苦,而后这种感觉才涌到舌侧和舌根?所以,白茶茶汤入口,要让茶汤充分接触味觉细胞,在接触的瞬间辨别滋味的浓淡、薄厚、甘甜等。从陈放了十五年的老白茶中,除了品到甜润细腻感,还能体会到丝丝枣香和初显的药香味。
前面7个标准,多多少少有点“欺骗性”,评茶师不会被“骗”,但普通人就难以把握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