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隐士林逋曾就感慨“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除了因为岩茶的滋味太多变幻之外,其实还是自己的功力并未到位。
老茶客总是谦虚务实,说是“能喝得懂肉桂和水仙就不错啦”。这是一句大实话,许多岩茶的权威有时候都会搞错,喝一口肉桂,汤水这么细,张口说“真好的水仙啊”,就出笑话。所以能把岩茶中的当家品种肉桂和水仙喝好,就是最扎实的一步功夫。
也有人认为其实并没有什么品种香味,种植方式、工艺和火功一变那些东西就找不到了。
在正常的工艺和火功下,其实是有迹可循的,比如肉桂的桂皮香辛辣味、水仙茶的水细花香、佛手茶的雪梨味等等。
喝岩茶,大多数人仅就喝一个香气。香气高扬,就认为太棒,香气低敛,便认为品质不够。再往上一层,或认为滋味浓,便是好茶。或误解为焙火轻或焙火重,是好茶的标准。喝的都是外在的东西,并没有深入到岩茶的内质中去感受。
要知道,外山茶也可以做得出很好的花香,却做不出岩骨。焙火轻重更是各家都可以掌控的了。
市场上的各种标谤好茶观点,比如“最好的茶才做轻火,喝本味”、“我这茶焙了十几道火”、“我的水仙有两百年树龄”,都是令人哭笑不得。
岩茶的滋味中,酸味和涩味是好还是不好?是判断品质的关键吗?它是怎么来的呢?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概念常困扰品茶人。
我们对于名气的盲从,是内心缺乏主见与创造力的注释,从饮茶中或可理解这个时代。
对于岩茶的认知,或许要认真喝上三年才有可能搞得懂正岩半岩。这三年得有人点拨,还得自己安心喝好杯中的茶。
全面去感受一款茶,并不依某一角度来片面理解,更要深入茶的内质中去寻找。前人蔡襄在《茶录》中言,“善别茶者尤如相工,隐然察之于内。”
香气——静闻幽杳
武夷山同业公会会长刘国英先生谈到,香气分为几种:“品种香、山场香、工艺香”。
每一个品种多会有其特有的香型特征,如肉桂的桂皮香、梅占的梅花香、白鸡冠的乳香菌香等等。
牛栏坑内的茶树有着明显的品种香和山场香
工艺对香气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做青轻重、焙火高低都会影响到香气,做青做得熟,就多果香甜香,做得轻就偏花香清香。焙火足,香内敛,有焦糖香或馥郁的果香。
姚月明老人曾在他的书中写到:“茶在冲泡后要求热汤香长久,清而不俗,细而幽长,杯底冷香明显者为优。”不要把“青味”当成清香,把“焦味”误解成熟香,把“烟味”认为是桂圆香,把发酵过头的“酵味”认为是火功香等。
好的香气,并不高飘,正所谓:清则幽远,锐则浓长。
外形——由外而内鉴识
林馥泉先生对岩茶外形的描述,认为“须质实量重,条索长短适中,紧皱稍细。惟水仙品种,因属大叶种,条索可略粗,形状力求纯净,整齐美观。色泽须呈鲜明之绿褐色,俗称之为宝色。条索之表面,且须呈蛙皮状之小白点,此为揉捻适宜焙火适度之特点。”
岩茶的干茶紧实绿褐
品质好的岩茶,外形有宝色,即蛙皮状的小白点。从外感受焙火轻重容易——焙火由轻到重则色泽由绿黄到乌褐。从外形去感受内质则很难,就更要从干茶内在透出的润泽,去感受茶的内质了。
工艺好的岩茶,可见红色镶边,叶背常会起蛙皮状砂粒
有人能从宽扁的梗中猜出水仙品种,梗脉突显的条索中猜出肉桂的特点,锯齿细密里了解雀舌的品种,这皆是对茶的熟知。
汤色——清亮鉴人心
我们能从一盏汤色中看到什么呢?黄色、橙黄、橙红、棕红,代表着发酵度与焙火程度由浅到深的渐变。
汤色可以判断焙火程度
鉴识汤色,需要从清亮还是暗浊来理解。
雨水青或工艺上走水不透茶叶,常现混浊。焙火不到位而导致返青的茶,汤常混浊。有时候茶汤还可以看出焙火太过而隐约呈现的焦末。
好的茶汤,呈现金黄或橙黄,清澈油亮艳丽。
滋味——最难识岩韵
岩韵或称岩骨最难懂,哪怕一百本里都说了一百种岩韵的理解,人们也还是没能够明白,因为对岩韵的感知是喝出来的。
有骨头的茶似乎能够咀嚼,带来饱满而丰富的口腔感受。
我的体验是,岩骨是一种口腔的打击力度,或从口腔到身体的感受。每个人感受不同,不妨自己用心感知最好。也可以每天拿正岩半岩对比着喝。静心,比较,记忆,就能成为高手。
刚开始,不妨从茶汤入口的细滑程度、冲击力、韵味、稠度、回甘等等方面来理解。
这些感受要细细从前味、中味、后味来辨识,不要茶汤刚入口就发表感慨,有时需要等上二三十秒来体验后味,或在中味时屏住呼吸来感知。
就像巧克力的广告一样,“入口丝滑”,好的茶汤也是如此。此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稠度才可以,否则就会显寡淡无味。好茶一定香韵满口,生津回甘。
同一款茶会因为火功不同而使茶味变化较大,也会因为储存时间的变化或季节转化而呈现不同的茶味,对茶味要从内在去分析。有内质的岩茶,火功高些刚喝时虽然感觉水空,但总还有劲道的迹象可寻。返青的茶汤感要涩,但有品质,茶汤中还是可以找到力度。
至于酸味,要考察是果酸还是酸馊,茶叶本身含有柠檬酸、苹果酸、没食子酸、抗坏血酸、羧酸类化合物以及部分酸性的氨基酸等,茶中常会喝到微微的酸味。仓储干净的茶也会因陈化的原因出现清爽的梅子酸,舌面能够生津回甘,闻着有微酸的蜜香。而在工艺过程出现问题的岩茶,如雨天青走水不透、杀青后堆闷,或储存上受潮,常会带来属于酸馊或是刺激性的酸,令人不悦。
苦涩是茶味的基础体会,好茶不怕苦涩,却要求迅速就能化解,或者生津回甘。也不要把涩和燥、麻混为一谈,燥可能因为火气未退,也可能因为茶汤对舌面的不良刺激引发,而发麻发紧的灼刺感更不是好的现象了。
最难的是关于茶汤活性的体验,“活”之一字,或如乳石清泉,能沁润口腔的每个细胞,每一滴茶汤都能像花一般开放,又如深林里的清风。好茶本来就少,会泡好茶的人更少,品得懂好茶的人少之又少。
叶底——秘密在其中
叶底看得出很多茶的秘密。有品质的岩茶,叶底冲开水后,叶片容易展开,且极柔软。好的岩茶要求叶肉肥厚,叶色发亮,还要有明显的绿叶红镶边。绿叶红边相对容易看,叶的边缘朱红,中央浅黄绿,叶脉淡黄,这代表了做青适度、工艺到位。
好的叶底肥厚软亮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岩茶经过焙火,查看叶底就不能像普洱一样拿来揉搓了。
而叶底的焦条是指烧焦发黑的叶片,粗老叶则叶质粗硬,叶脉显露,手按粗糙,均是有问题的叶底。
叶底还有一个秘密,那就从中可以简单看出纯手工岩茶与机制岩茶的区别,手工茶因揉捻手法灵活叶底舒展没有僵死的褶皱,机揉的叶底因机械性的压揉使褶皱呈直线的纹路,展不开。
通过外在事物的表现可以通达其本质。
南怀谨老先生爱喝岩茶,说是武夷山藏风聚气,故得此清阳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