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从一杯鲜美的茶汤开始。
柳树新绿,燕子回巢,或是一盘香椿,一筐春笋。这些寻常意象之外,又总是有几种姿色,是一方水土中特有的春天迹象。
尝鲜,自身是需要资本,苏州太湖的春天,须得拿碧螺春来解释,因为有太湖撑腰,孕育了洞庭山,人们口中常说的东山和西山。碧螺春产自洞庭山,洞庭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位于苏州西南的太湖中的两座小岛,是东洞庭山、西洞庭山两地的统称,一般也称作洞庭东山、洞庭西山。
从香煞人讲起碧螺春
碧螺春,俗名“吓煞人香”。如果不能体味一二,不妨想想苏州菜的“吓煞人甜”,即刻感同身受。茶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天采制。碧螺春三个字,似乎要把太湖上“吓煞人香”的来历一朝讲齐,又不欠缺诗意。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
茶芽金贵,1斤茶有7万芽头
碧螺春要求茶芽细嫩,以早春为佳,过了四月中旬,便只能算作“炒青”,品质渐落,不再归入碧螺春一列。茶厂师傅最引以为傲的,便是揉搓成螺旋状的干茶在水里重新舒展的时候,能够形同“雀舌”,柔软纤细。
也因为茶芽的细嫩,加工的难度很高,无法用机器替代。想要于精细上再作耕耘,全程都要依靠人工,所以碧螺春也是市场上较难仿冒的一种茶叶,干茶最后呈现出的形状、颜色都是机器所不能胜任的。通常4斤有余的鲜叶才能炒出一斤碧螺春干茶,每斤干茶所耗多达6到8万个芽头,可见难得与珍贵。
品质优良,年年为贡茶
关于此茶名称的来历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时亲赐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时就已有茶名的传说,还有一种巧妙的解释说取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季采制,又采自碧螺峰这些特点,因而命名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历史,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一嫩三鲜,最是江南味
碧螺春有一嫩三鲜之称,芽叶和色香味都包含在内。“铜丝条”看上去条索紧实,但是冲泡后徐徐舒展,叶芽幼嫩可见,口中生鲜,滋味凉甜。
“嫩绿微黄碧涧春,采时闻道断荤辛”。这点还是古人观察力强,新茶是嫩绿微黄的,至少好的碧螺春即是。有人说碧螺春味淡,却淡中有味,啜英咀华,入口的一线悠长的甘润,那或许是江南最高级的味道,也是中国式山水清雅恬静的绝佳诠释。
碧螺春,着一身绒衣
外观。这些绒毛虽然影响茶叶干茶的外观,让人萌生绒球的想法,但某种程度上绒毛多确是品质优的表现。
味鲜。这些绒毛虽然影响茶汤绿油油的清澈,让人觉得茶汤里飘荡着许多绒毛,但这些绒毛却是构成茶汤“鲜”的组成物质之一,碧螺春才因此喝起来那么清鲜。
加减分项。这些茶叶绒毛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碧螺春这种茶的加分项,但是对于有个别过敏体质的人可能会感觉喉咙发干或有刺痛,那就中减分项了。
千万不要以为毛绒绒是不干净,或者担心毛绒绒的泡起来不好喝,其实毛绒绒才是碧螺春这个茶的特色。
总体来讲,一定要身披绒衣,银绿隐翠,入口鲜醇,甘鲜芬芳的才是优质碧螺春。
初辨碧螺春,色香味形你需知
形态。碧螺春的炒制过程以炒揉为主,揉中带炒,炒中带揉,因此有着条索细紧,卷曲呈螺的特点。
因为碧螺春叶面较嫩,所以碧螺春最佳的泡法应采用上投法(即先冲水至七分满,再投茶)。碧螺春因为毫多,泡茶之后会有“毫浑”,而其他绿茶汤色都应清明透亮。
碧螺春芽头极为细嫩,不可用开水冲泡,宜把握80-90度的水温。水温过低,则未能激发茶叶的香气;水温过高,则烫伤嫩芽,造成茶汤变黄、滋味苦涩。
头一口如尝玄玉之膏,云华之液,感到色淡、香幽、汤味鲜雅。
品第三口茶时,我们所品到的已不再是茶,而是在品太湖春天的气息,在品洞庭山盎然的生机,在品人生的百味。
品质上乘,无比耐泡
品鉴这款茶时,杯小茶因为太喜欢了,一直泡了又泡。
这款碧螺春给杯小茶的惊喜就在于,它特别特别耐泡!杯小茶丢了一把在杯中,加水加了三次,仍旧汤色浓郁,口感醇滑。
对于如此品质的碧螺春,值得标注五颗星来推荐给茶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