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搞事情啊,不过潮汕本地人喝的蜜兰香和卖到外地的真心不是一个味。
与此同时,也有人产生了疑问:不是都说潮汕人喝茶口味重么?怎么我喝起来并没有那么重呢?
没错,凤凰外销的单丛茶,很少有本地人喝的那种味道,以蜜兰香为典型。
先简单介绍一下蜜兰香。
蜜兰,单丛十大香型之一,是种植面积(包括凤凰和饶平)最大的种类,也是市场普及度最广的单丛茶。滋味具有蜂蜜的甜醇,有“浓蜜幽兰”之韵。
蜜兰香型下又细分为蜜兰香、白叶单丛、香番薯。前两种味道很相似,在市面上统称蜜兰香(凤凰本地叫白叶);香番薯则是独立命名。
蜜兰香是凤凰水仙群体种中的一种单株,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凤凰镇大面积种植,后又推广至饶平,渐至梅州。现在市面上的中低价位蜜兰单丛,基本都是后两个地方的,尤以饶平为最。
不过话又说回来,饶平的“岭头白叶”也是国家级良种,只要山场好,做出来的单丛也真心不错;可惜地理环境所限,高山茶太少,大部分地区的产茶仍然汤感较薄,香气滋味较杂,所以卖不起价。
蜜兰在凤凰山属于第一批采摘的树种,一般在清明前后就开始做了。今年天气有些古怪,晴雨不定,气温也像坐了过山车一样上上下下十分的嗨,所以没法集中采摘,都是三三两两零头碎脑地采。不过这样也好,不用去抢采茶工了。
对于蜜兰这款茶,预算有限只够买低山茶的话,我还是建议只喝春茶,因为夏茶苦涩味重,而蜜兰的秋茶和雪片又没有其它香型的香气那么显;二春还算过得去,不过要看焙火的技术。
说回正题,到底本地人喝的蜜兰跟外地人喝的有啥不同?
区别就在焙火温度上:本地人喝的茶焙火温度比外地人喝的要高很多;体现在口感上,就是前者的“蜜味”要比后者明显的多。
潮汕茶客这个群体,非常讲究“水路”,也就是茶汤入口之后由舌至腔再至喉这一路的感觉。水路清不清晰,喉感明不明显,是潮州人判断茶叶品质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蜜兰的蜜味更多是从喉咙弥漫回来的,如果火力不够,蜜味不显,会让他们觉得不够力道。
制作精良一点的单丛茶,会经过三轮焙火。第一轮走水焙,焙至七八成干;第二轮去杂味;第三轮才是真正的文火慢炖,视茶青的耐火程度和成色,焙8至12个小时。上面说的“火力”,也就是焙火温度,指的就是第三轮。
潮州人喝的蜜兰,炭焙的茶叶表面温度(注意是叶面温度,不是热源)要在110度左右;出炉后密封半个月,待火气褪去后再喝,口感上就不会带火味。
而销往外地的茶,尤其北方地区,要把花香气体现得更明显,则火温一般在80度左右。
当然,这些温度并不绝对,还要综合考虑山场和树龄,以及采摘回来的茶青成色。以上数字仅指高山蜜兰的焙火温度,也就是本次团购的蜜兰香。
必须强调,火温的高低,跟茶叶档次没有任何关系,纯属针对不同口味人群而生的不同做法,只是前者的历史久些——以前单丛茶很少销往外地,自然没有低温焙火一说。
高山、老枞这些词儿,要是你还没搞明白它们代表了什么,那就再去看一遍《科普:凤凰单丛》。
对这款茶的冲泡建议:
水温:沸水,必须沸水。
坐杯时间:还是怕你们受不了,所以也是先别坐杯——也就是快进快出——至少前10泡都这样。
说起坐杯,潮州人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习惯:盖碗冲水,然后先用热水烫一遍杯子(温杯),然后再出汤;偶尔出汤之前还会发根烟聊两句,接着才想起来:诶诶,忘记倒茶了,哈哈哈这泡食了过精神(翻译过来就是:这泡茶喝了倍儿精神),来来来,食茶食茶~~~~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