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提茶,为宁德蕉城区支提山脉所产茶叶,为蕉城名茶“天山绿茶”的前身,明代曾与闽北武夷茶、福州鼓山半岩茶、泉州清源茶等相媲美。由于种种原因,支提茶沉寂近百年,直至近些年,才在当地的推动下逐渐复兴。支提茶的复兴,也有不断继承、推广、创新的茶企的功劳。福建省思源茶业有限公司,便是其一。
“早茶”——源起支提,支提山自然条件优越,素来产好茶。1996年,郑其英来到山下,承包九都茶站,向当地茶农收购支提茶,销往各地。 “高山云雾出好茶”,可那时,支提山一带大反其道,以山脚下的茶叶最为畅销,这是为何?
原来,支提素以明前茶闻名。由于海拔低,支提明前茶早在3月初就有了,在全国范围内都属较早。虽然品质不如支提高山的好,但很受青睐,一公斤茶青可卖到六七十元。如其他茶农一般,他靠着这些“早茶”,完成了原始积累。可在这繁华的背后,他却看出异象——由于缺乏品牌,外人大多只知支提明前茶,而不知支提茶。虽然茶叶畅销,却要将利润大头让给别人,甚至被茶商挂上其他茶的名头销售。
眼瞅着别人一公斤茶卖到大几百元上千元,而自己只能靠卖茶青,他不甘心。2004年,他成立福建省思源茶业有限公司,注册“宁思源”商标,开始制作精制支提茶,打造品牌。
“找茬”——大胆转型,郑其英说,经营品牌,须有自己的工艺,要大胆向传统“找茬”——传统制茶,大都凭人工;而在现代,茶叶制作机械化,工艺须随之改进。由于发展缓慢和意识缺乏,支提一带的精制茶并不多。要学习机械化制茶工艺,他只能向外走。苏州、北京、重庆……哪有好茶,他就往哪跑。
单就凉青而言,传统工艺只是简单通过鼓风机冷却,往往表面凉了,内部仍是热的。久了,茶叶就会变黄。学习中,他掌握一种更为先进的冷却方式——将茶叶装进滚筒,用鼓风机在底下吹。茶叶在滚筒内不断翻滚,热量均匀外散,实现充分冷却。 “只有不断根据市场需求改进工艺,才能立足。”正是对传统的不断“找茬”,他逐渐在市场站稳脚跟,年产绿茶20吨。 本应就此高枕无忧,可他又不安分起来。为何?这几年,绿茶价格波动很大。他将目光转向红茶。可支提一带素以绿茶为主,做红茶可是新鲜事。慎重考虑后,他决定又一次向传统“找茬”!他一方面不断调查市场,了解顾客对红茶的需求,另一方面向重庆茶研所学习红茶制作工艺,不断尝试、改进。 他的红茶越做越好,思源茶业成了支提乃至蕉城红茶制作的先驱。“宁思源”旗下的天山红茶曾连续三年笑傲全国红茶,斩获“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茶王”称号。2010年,他又开始用夏暑茶制作白茶,完善产品组合,实现不同季节加工不同茶类。“找茶”——回归传统,郑其英发现,光向传统“找茬”还远远不够,于是,他又向传统“找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