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青的差异,自然会导致成本的高低不同。福鼎大白与福云6号,自然不会是一个价格。这一点,在拙文《白茶市场怎么这么乱》中,已做过一些粗浅的探讨。因此关于“减料”的问题,这里就不再细说了。今天重点讨论的,是白茶制作环节中如何“偷工”。
萎凋手法猫腻多?
萎凋,是白茶加工的关键工序。其目的是通过长时间的萎凋,以蒸发鲜叶水分,提高细胞膜透性和酶活性。从而,促进叶内含物发生缓慢的水解和氧化作用。别被这些专业名词吓到,其实萎凋目的非常单纯。就是通过上述一系列变化,来挥发鲜叶的青臭气,继而发展茶香,形成白茶自然的外形和内质特征。
自然萎凋的核心是太阳光,所以在阴雨天气时就没法进行。当然,制茶本是靠天吃饭的事情。阴晴雨雪,都无可厚非。真是遇到阴雨天气,就直接采取复试萎凋或是加温萎凋的方式。利用现代化的萎凋槽或增温排湿的设备进行萎凋。虽然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但客观上也确实解决了白茶阴雨天萎凋困难的问题。
正如《茶之书》中所说,茶道本质上是一种对于“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天气本就有阴晴圆缺,作茶也只是顺天应时罢了。所以,我倒不排斥复试萎凋或加温萎凋,我想他们都是对于不完美的温柔尝试吧?
烘焙工艺几人知?
焙茶,可谓是古已有之。陆羽《茶经》中,就记载了专门用于焙茶的一组工具。唐宋元明清,茶叶工艺不断发展与变化,但是焙茶工艺从来没有被省略过。起初人们焙茶的目的,就是为了去除茶中水分,从而使其在保存过程中不易霉变。
古人通过经验摸索出的规律,最终也被科学所印证。在高温烘焙作用下,某些带青气的低沸点醇、醛类芳香物质挥发和异构化,形成带有清香的芳香物质。糖与氨基酸、氨基酸与多酚类物质相互作用,形成新的香气。糖与氨基酸的焦糖化作用,可使白茶香气提高与熟化。
真是费力不讨好?
首先,是时间成本。茶叶干度在95%左右,烘焙的时间要在2个小时。要是茶叶干度在90%左右,那烘焙的成本就要在4个小时。正常大小的焙笼,一笼仅仅可以烘焙银针2.5斤。要是条索更大的白牡丹,那一笼就只能烘焙2斤而已了。
假设10个焙笼同时工作,那24小时也仅仅能烘焙120斤白牡丹。这种工作效率,算是非常低的了。
最后,还有个茶叶损耗的问题。白茶经过烘焙后,重量大致还要减少7%-10%。这一部分损耗,自然也要使得成本上升。综合考虑,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按照传统白茶工艺去烘焙。总觉得,不烘焙也挺好喝,又何必劳神费力呢?
其实只要是“偷工”,不管偷的多么巧妙,还是会被发现。
任凭花言巧语,茶汤总是诚实。世间万象,皆呈现其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