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今可查的关于安化茶叶最早的记载,见诸唐代杨晔的《膳夫经手录》(公元816年成书),其中说潭州茶中有(益)阳团茶和渠江薄片,销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产量较大。五代毛文锡的《茶谱》更进一步说,渠江薄片"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渣也。"《茶谱》成书于公元935年左右,由此可见,历史上渠江薄片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渠江薄片是安化茶叶的一个重要历史源头,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指明:"铁色茶,即安化县茶也。"在明代的茶叶着作中,"长沙铁色"就是全国96种名茶之一。
从中国茶类历史的演变和六大茶类的产生大致年代来看,黑茶是出现较晚的一种茶类。因为茶类的形成取决于加工技术,决定黑茶形成机理的加工手段相对复杂,可以说是历史上其他茶类生产技术之集成。我们今天称呼的黑茶,最早是四川一带的"乌茶",出现在距今约1000年前后。当时的加工技术,蜀茶和汉中茶为全国之最先进。
着述者把渠江薄片作为黑茶的依据,大约是因为《茶谱》中有"其色如铁"的描述。而实际上,渠江薄片应该是一种珍贵而精致的蒸青饼茶,这与历史上那个时期的茶叶加工方法相符,蒸青茶"其色如铁"是完全可能的。我们注意《茶谱》关于渠江薄片的另两个描写:"芳香异常""一斤重八十枚".一方面,经过后发酵的安化黑茶不大可能有"芳香异常"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茶以"枚"计,更多是小饼茶、小团茶的称呼,宋朝的团茶和饼茶,都是蒸青茶。
在封建王朝,凡一方之土特产,要将最新、最好的向朝廷交纳,供皇族使用,称之为贡赋。公元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朝廷规定全国各地贡茶4022斤,其中湖南贡茶140斤,由长沙府安化县贡芽茶22斤、益阳和宁乡各贡20斤。安化贡茶为大桥、仙溪、龙溪、九渡水四保所产,史称"四保贡茶"。
明代初期,益阳和安化茶叶加工技术得到发展,从蒸青向烘(炒)青转变,并一直沿袭至今,成为绿茶生产的基本技术。"四保贡茶"应该是原料细嫩、品质上乘的烘青茶。安化贡茶历史由明及清,持续不断,朝廷每年清明时派人至龙阳(今汉寿)收取益阳、安化、宁乡三地的贡茶。三县贡茶至民国元年废止,安化茶纳贡共五百二十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