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在1644年前后,湖南益阳、安化等地的黑毛茶,运往陕西泾阳加工成砖型,旧称“泾阳砖”、“泾砖”。泾砖采用手工筑制,并有专门的“发花”工序。所谓“发花”,系指将筑制好的砖片,置于一定温湿度的环境中,让其砖身内生长繁殖一种黄色的真菌过程,这种黄色的真菌已被初步认定为“冠突散囊菌”。“冠突散囊菌”一方面吸收茶叶中的有效成分作为自身生长发育的营养,一方面通过自身的代谢,产生一系列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各类小分子化合物。茯茶的特殊口感和功效便由此而生。这正是它不同于其它茶类或其它黑茶茶品的独特之处,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只了解其特殊功效以及生产过程的复杂性,而对其生产过程的科学原理和对人体的作用机制茫然不知,因而给此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茯砖茶的功能性成分研究近年来已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根据相关学术研究资料了解,湖南农业大学已从茯砖茶中提取特殊功效成分茯茶素A和茯茶素B,茯砖茶的降脂、降糖、降压功效已得到医学界、茶学界在理论上和临床试验方面的验证和认可,因此可以说,茯砖茶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降脂降糖降压饮料,对于现代城市富贵病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推测,茯茶将是今后城市人群和特殊食物结构地区人群的一类特殊保健饮品。
茯砖茶生产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1942年,湖南安化开始仿照泾阳砖的制法生产茯茶,但因发花技术不成熟而宣告失败,直到1953年,在武汉大学生物系的技术指导下,通过多次实验和摸索,茯砖茶生产才获成功。当时采用的工艺为泾阳砖加工工艺,经过烹茶炒制手工筑制金花干燥等工序,砖重5.4市斤。1958年,采用机械压制,砖身紧结,砖面较为平整光滑。由此结束了几百年手工筑制茯茶的历史。
由湖南省白沙溪茶厂在1953年和1958年加工的手工筑茯茶存世数量极少,部分样品在建益阳茶厂时被带到益阳茶厂样品室,目前流入市场的大部分集中在广州。由于当时价格昂贵,购置者一般也只有1~2片不等。该砖用七层黏糊的皮纸作为外包装,砖片用麻绳捆成十字形,印有“中国茶业公司制造”字样,且字体为红色。
早期泾阳砖砖身呈龟背形,以利于金花时砖片叠码,留出间隙以便于通风透气,促进“金花”的生长。
判断不同年代的茯砖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鉴别:
1、不同年代的外包装:包括纸的材质、标签字样、商标。
2、不同年代的原料构成:早期茯茶用料十分考究,大部分选用纯正安化黑茶为原料,叶片大,叶张肥厚,色泽黑褐油润均匀一致,自1983年后,茯茶拼配用料部分采用平地茶原料,叶张薄、瘦,含梗较多(15%以上),色泽也较黄褐,欠均匀一致。
3、不同年代金花色泽:刚出烘的新茯茶,砖身内着生大量的金黄色颗粒,形似“米兰”。
随着陈放年代的延长,金花逐步萎缩变白,三十年的茯茶已基本见不到金花留下的痕迹,隐约可见白色欠均匀的斑点。
4、不同年代的色香味特征:茯茶通过开汤审评,可大体判断所产年代的特征。一般情况是:陈放年代越久,陈香味越浓,陈香带有一定的刺激性,我们姑且将它称之为茶气,茶气越足,表明陈放年份就久。这种茶气相当的持久。一是耐泡性:多泡以后,茶味已淡,但茶气犹存,且纯正;二是嗅气性:冷嗅茶渣,茶气刺鼻。另外,越是陈放时间长的茯茶,茶汤越易冲泡出来,且茶汤色泽红艳明亮,似陈放多年的洋酒。按1:30的茶水比例冲泡茯茶,15泡后,茶汤色泽仍能保持红艳。一般茶汤滋味表现为甜醇爽滑。陈放多年的茯茶,滋味甜醇,入口即化。所谓“化”境,即是茶汤入口后,无需吞咽,很自然地顺喉而下。“甜”是黑茶的主要特色,茯砖茶甜纯而不腻,丝丝的甜味沁入喉嗓,沁人心脾。十几泡之后,茶汤色泽逐渐变淡,但甜味犹存,而且其甜味更加纯正。喝完茶后观察叶底,陈放多年的茯茶,叶底黑褐均匀,质地稍硬,用手指轻轻一捏,叶底即碎。
茯砖茶在冲泡时,有一种特殊的菌花香,这是茯茶的特殊香气特征。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大体在10~20年内,其菌花香逐步演变为中药香,这种香气类似于“土茯苓”。但再延长存放时间,如五十年代生产的手筑茯茶,其药香基本消失,而以陈香为主。事实上,具有显著药香的茯茶,其功效作用已经比较好了。一些茶人对药香不太适应,慢慢体会一段时间后,就能接受这种特殊的茯茶香气了。
近年来,一些茯茶新产品开始陆续进入市场,并引起饮茶爱好者的关注,如白沙溪茶厂恢复了传统的手筑茯茶,益阳茶厂采用一、二级黑毛茶加工而成的极品茯茶、一品茯茶、湘益高级茯茶、黑茶茶饼等,都是品质较好,且具有收藏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茶品,这些茶品大多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后发酵工艺,口感比较醇和,但要达到甜醇的境界则需要贮存一定的时间。
茯砖茶的贮存条件比较简单,做到通风透气,避光,与有异味的物质隔离即可。归纳起来,就是在自然条件下让其形成其自然的品质。随着气温的季节交替,空气的湿度变化,茶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吐故纳新,可谓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这种茶才称得上最美的茶。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