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区,是一片兼有黄山怪石云海之奇和桂林山水之秀的山水胜境,三十六峰,九曲溪水迂回、环绕其间。山区平均海拔650米,有红色砂岩风化的土壤,土质疏松,腐殖含量高,酸度适宜,雨量充沛,山间云雾弥漫,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岩泉终年滴流不绝,茶树即生长在山凹岩壑间。
古人云:石者土之精!这才是我们饮茶的真实用意,也是各种茶必须是原生地的才具有最高价值的原因。茶者:八方之土各滋其质!就武夷岩茶来说,以武夷山风景区内山体为生长地,以原始的武夷山野生奇种为母系,经过数百年的嫁接培植形成的武夷名枞种茶类。现在习惯称作闽北乌龙,准确说是闽北武夷山区岩茶,这里算是目前历史名茶中,极少数还严格在原产地且受到保护的茶品了。虽然现今河南的信阳也都种上了大红袍,但是不会对原产地带来破坏。
因为武夷山地形独特山水相依环绕,每一沟,每一崖地形水系结构都不相同,所以在历史上才有了八百多个品种的记载。并且都以“碧水丹山”的山区内为正岩茶,天然的风化岩为土壤,质地柔韧醇厚,底香纯正绝无杂味,岩韵饱满,汤色清澈晶莹剔透。
武夷山区外都为外山茶,山外的茶就没有原山体的滋养和哺育,基本种植在开发的土层山体上,不可能吸收到大山的精华,所以茶叶质地没有好的筋骨,叶肉外浮,汤色容易浑浊,所以就有人用高焙火来去除茶中的土腥气或是青涩的怪味。
武夷山茶自远古以来就有,但是从实地和历史的考证结果基本可以断定,今天的武夷岩茶工艺以及今天的饮用方法都起始于农历1391年9月16日明太祖罢造龙团之后(记载《野获编补遗》),关于大红袍的传说基本都符合明朝的历史情况。自明太祖以后为了满足冲泡和饮用的需求就逐步出现了手工半发酵,经过炭火烘焙的新型工艺武夷山茶今天都是按照明朝以来的工艺制作,是很正统的半发酵茶类。武夷山虽然成为了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对山区内的茶树产生了一定的保护。但是随着茶学文化的发展,商业利益链条的拉大,很多“学术界专家”和“商业大佬”,近几年已经有开始买断式的收购茶农的茶园。一片纯洁的茶的圣地,即将卷入到这“伟大”的茶商业的涛涛浑水之中。纯洁的中国武夷岩茶,在不远的将来,也会变成数以万吨计的走向市场。要能一睹真容可能会成为传说,因为已经有一些历史名茶被记载在“专家们”的传说里了。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