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云南做白茶的历史
云南的白茶虽然不能说历史悠久,但当地的老百姓确实苦心经营了很多年。云南境内,最早做白茶的地方应该属景谷,从94年开始,当地老百姓就开始用大白毫制作白茶。那里产的景谷大白毫芽头肥壮,银毫满布,汤水清香甜淡。大概在08年左右的,有一种名叫月光白的产品,凭借着美丽的名字和其香甜的滋味,又小小地火了一把。
大!白!毫!
二,在云南,怎么样才能做出好的白茶?
首先,萎凋。通过我们的多次试验发现,在白茶萎凋的环节,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控制温度和湿度的平衡。勐海的夏天,如果天气晴好,室外温度基本在32、33度左右,阳光明媚,这时候制作白茶,若果直接晒的话,叶面失水会非常快,叶内多酚类、蛋白质等物质还来不及反应就干了,所以白茶品质特征非常弱,甚至没有。喝来一股生臭,味淡水清。丝毫没有白茶的清新动人。
可是,如果你以为只要营造好高温高湿的萎凋环境就万事大吉了,那就错的离谱了!因为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萎凋叶失水较慢,叶内酶促氧化进行所需要的条件易被满足,儿茶素、蛋白质等物质的氧化水解能够充分进行,从而使儿茶素含量在成茶中明显降低,氨基酸含量升高,但同时也容易导致叶内氧化过度,产生发酵香,气味不红不白,更加不是滋味。
而萎凋之后还有一道工序——干燥(云南的白茶基本没有烘焙的过程)。干燥这一过程,选择快速干燥的结点又变得至关重要!只有当鲜叶失水达到70%左右,茶叶中有效物质的转化基本形成白茶风味特征的时候,才可以放放心心地把茶叶交给阳光。因为只有这样,在保住剩余内涵物质活性的同时,又控制其水份含量,才能延缓其变化的速度,使得在今后的每一次冷热变化中,能够与你“感同身受”,茶人具老。
拿着我们反复试验后的引以为豪的成果,我们兴致勃勃地从不同的渠道购买了很多其他地方的白茶。做了在价格差距两倍范围内的不同年份、不同级别、不同工艺(烘&晒)以及不同产地之间的对比,其中亦不乏白茶制作技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名人手作,也正因为这些对比,最终使得我们更加相信云南大叶种的多种可塑性以及古树原料的将来!
在这次对比中,我们发现,福鼎白茶与我们的奶白最大的不同在于香气和汤体。当然外形和干茶色泽上的差别也挺大的,不过茶叶是用来喝的,所以我们更多的,还是把重心放到口感上来讲。我们接触的多数福鼎白茶的香气都有一种类似螺旋藻的清香,而我们的奶白则是淡淡的奶香、花香和甜香。当然,这次的对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款香气和奶白很像的一款银针,那种毫香蜜韵,竟然我们一芽二叶的采摘标准也有!这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后来我又和那位卖白茶的师傅聊了很久,才知道,他家做的银针都是晒的,但寿眉和牡丹会烘,可能这正是烘与晒的气味区别吧!
随着年份的变长,汤色也变得逐渐加深
虽然我们的对比样从年份上来讲,也就是五年的时差,从新茶到老茶,已经有明显的不同。首先,从香气上来讲,虽然都是同种类型的奶香、花香和水蜜桃的甜香,但老茶的香气会比新茶醇和厚重得多,而且,压过饼的白茶转化会比散留的好。其次,汤色上看,16年的还是亮黄色,14(压成饼的)年和13年的已经开始转红,而且压过饼14年白茶转化会更快一些,已经有血珀的亮红。最后,汤感和滋味上,老白茶会比新白茶更醇厚一些,口感的体验仿佛从奶泡到奶油再到奶酪的过度,层次越来越深,韵越来越长。哈哈,说到这里,你有没有很像尝试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