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蜀大地,有一座天下名山,面积不大,方圆仅几十平方公里,但却大名鼎鼎。它既没有峨眉山那么香火鼎盛,也没有青城山那么幽静深远,但它却有着一种既可意会又可言传的雅韵,就像一位风姿绰约的雅女,亭亭玉立于烟雨浩渺的青衣江畔,让人魂牵梦绕,心驰神往。
不知蒙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你身处蒙山“雨雾蒙沫”的五峰之间,你真的会看不清蒙山的山,还有蒙山的茶长成什么模样?是秀雅还是淡雅?是优雅还是幽雅?
不识蒙山茶滋味,只缘生在此山中。有时候,身处一个地方太久,何况是生我养我的老家,就会对脚下的这片土地熟视无睹、习以为常,伴随着时光的流逝,对她的了解真的变得越来越肤浅,越来越无知。
蒙山厚重的历史文化面纱,在1978年的那个初冬徐徐揭开;蒙山上无数奇观的谜团,在1985年大开发的那一刻慢慢解开。
1978年的那个冬天,蒙山上来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受命国家教委,带领十余人的专家队伍,走遍千山万水寻根溯源,为撰写《中国茶业通史》收集一手资料。当他千里迢迢冒着凌冽的寒风到蒙山实地考察,在目睹有关蒙山种茶的史料、碑记、遗址遗迹时,他兴奋地说:我走遍了各省产茶区,未见到有时间、地点、有名有姓的记载。后来,他在《中国茶业通史》中写道:“我国最早的茶事记载都在四川……;西汉甘露祖师姓吴名理真,手植茶树……;是我国植茶最早的证据”。这一论断,从此奠定了蒙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地位。他就是中国茶史专家陈椽教授,中国六大茶类划分理论的奠基人。
2004年9月,世界茶叶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在雅安隆重举行,来自欧盟、美国、韩国、日本、英国、法国等28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800名茶业界专家、学者参会,于9月20日在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高峰论坛会上,一致通过发表了《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确立了蒙顶山为世界茶文明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历史地位。
而后,学界公认的茶史“大家”,屈指可数的顶级茶叶历史文化研究权威朱自振老先生撰写了《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其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论证“巴蜀是我国茗饮文化的摇篮”。位于西蜀的蒙顶山茶文化当然是巴蜀茗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撼动的源头。中国唯一的茶界院士陈宗懋在其编著的《中国茶经》中写到:“西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结庐于四川蒙山,亲植茶树,是佛教僧徒种茶的最早记载。”为什么这么多专家学者都对蒙山、对吴理真情有独钟呢?
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人工栽种了世界上第一株茶树吗?
难道是因为他不经意的一个创造,从唐至清1169年,所植种的灵根作为贡茶祭天祀祖,绵延不断吗?
难道是因为蒙山脚下延伸出来的那条崎岖小路—川藏茶马古道从这里发源吗?
蒙山,历史上名气大。大禹治水前,也就是4000多年前,就有蒙山之称。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地理志《尚书.禹贡》就有:“蔡蒙旅平,和夷厎绩”的记载。宋代学者朱熹注释:“蔡蒙”二山名。蒙山地志蜀郡青衣县,今雅州名山县也。旅平者,治功毕而旅祭。意思是夏禹平定蔡山、蒙山一带水患,登蒙山祭天,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庆治水功成,由此留下了深厚的祭祀文化。《九州志》载:蒙山者,沐也,言雨露蒙沐,因以为名。传说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补至蒙山上空,元气耗尽,身融大地,手化五峰,留一漏斗,甘露常沥。故有“雅州天漏,中心蒙山”之说。古人说这里“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也许正因为上天成全,天赐雅安,滋润雨城,这里不冷不热、不燥不湿,四季气候宜人,茶叶在此生息繁衍,根深叶茂……
蒙山,历史上范围大。已故蒙山茶文化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李家光在他的《蒙山茶史初考》中说:古代的蒙山范围较宽,跨雅(州)、邛(州)、名(山)、芦(山)四州县,即以雅安为中心,东到邛崃天台山、南到蒲江鹤鸣山,西到荥经大相邻,北到宝兴夹金山,都是历史上蒙山的范畴,其中以名山蒙顶最有名。山东有沂蒙山,称之为东蒙山;四川有蒙山,称之为西蒙山。这是一个大蒙山的范畴。蒙山五岭即:其一漏阁山(又名官帽山),《水经注》沫水出岷山西,东流汉嘉郡,西流冲一高山,山上合下开即蒙山,此处指今飞仙关漏阁山,古称蒙山。其二七盘山,雅安北十五里,山麓大石,自生大石盘七,古色斑斓。其三始阳山(又名罗城山、罗纯山、芦山岗),西魏始(徙)阳县在此,《太平寰宇记》:始阳山在芦山东七里,本名蒙山,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改始阳山。其四天台山,古书称即始阳山,横亘入邛州火井,古称蒙山。其五,上清峰古蒙山之顶,蒙顶茶,仙茶产与此,《图经》称“蒙顶茶受阳气全,故芳香”。古维哲《蒙山辨》称:“茶谱之蒙山有五岭,出中顶上清峰者,所谓蒙顶茶也,俗讹五岭为五顶,遂有大五顶,小五顶之茶峰……”校勘形势,茶谱五岭盖指雅州漏阁山、七盘山、天台山、始阳山及名山上清峰也,诸山与上清峰脉络相连,高大相比合五岭为蒙山。”因此,唐宋以前所指的蒙顶山与其他同名“蒙山”有别,即指现在蒙山全部,以后地名变更,其余四山都不叫蒙山,只剩下名山的蒙顶山仍叫“蒙山”,古称蒙顶茶,就是今天的蒙山茶。根据李家光老师的说法,当时自严道起的经过飞仙关、七盘山、芦山岗直到邛崃的天台山和与之相连的蒙顶山,整个山脉都叫蒙山。因此有“天下大蒙山”传世。现存于蒙顶天盖寺清雍正六年(1728)刻的《天下大蒙山》碑记其植茶史略,是我国植茶最早的证据。蒙山延龄桥(智矩寺下)畔有清代名山知县赵懿手书的“蒙山”二字。可以这样说,蒙山以雅安为中心,这是一个大蒙山的范畴,是四川茶叶的主要产区之一。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邛崃市也说它那里也是黑茶的发源地,蒲江县把雀舌茶作为主打茶品来宣传推介了。因为历史上,这一区域都曾属于蒙山的范畴。
蒙山,历史上影响大。蒙山是与峨眉山、青城山齐名的蜀中三大历史名山之一。自古就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蒙山天下雅”之说。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山就已经形成了对茶神、女娲神、大禹神的信仰。而此时道教还没产生,佛教也没传入中国。因此,峨眉山、青城山成为文化名山的历史要比蒙顶山晚几百年。
已有定论的事实是,中国是茶的故乡,雅安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雅安地处中国和世界最宜绿茶生长北纬30°地带,加之优越的降雨、日照、多雾等气候和酸性肥沃土壤、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环境优越等自然条件,造就了千年传颂的“蒙顶山茶”。
公元前53年,邑人吴理真“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这七株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幂覆,久凝不散”,久饮此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寿,故有“仙茶”之誉。《图经》称“蒙顶茶受阳气全,故芳香”。清代赵恒在《试蒙山茶》诗中云:“色淡香长品自仙”。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顶山茶正式列为贡茶,并且在全国40种贡茶当中名列第一,成为皇家祭天祀祖专用礼品,又被称为“皇茶”。唐宋元明清,历史兴衰更替,蒙顶山茶的“皇茶”地位却没有改变,一直到清朝末年,蒙顶茶的“贡茶”历史长达11169年绵延不断,这在中国茶叶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殊荣。从唐至清,除了进贡之外,蒙顶茶的品质和生产规模世所称道。李肇《唐国史补》评价:“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白居易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评价;宋代文同有“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体会。明代黎阳王则在《蒙山白云岩茶》中慨叹道:“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陈绛《辨物小志》“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佳句更是耳熟能详、千古流传。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反映出传统的蒙山茶崇高的地位。
蒙山茶,格局大,可以装下一个世界。蒙山茶引以为傲的一个辉煌是开辟了茶马古道。雅安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之称,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既是川藏马古道的起始地,也是最早向西藏输入茶叶的原产地,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边销茶的重要生产基地。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宋代,蒙顶山茶区所生产的茶叶被朝廷大量用来“以茶易马”。茶叶也因此源源不断输入藏区,也由此在中国西南地区崇山峻岭的横断山区形成一条穿越历史的“茶马古道”,和中国北方的“丝绸之路”南北呼应,成为著名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它曾随着蒙古的金戈铁马,辗转中亚、西亚乃至欧洲,风靡世界。宋代时,官府曾在雅安设立“茶马司”专司以茶易马,清代更将雅安指定为专为藏区生产茶叶的基地之一。名山新店保存的茶马司是全国唯一的“以茶易马”官办机构旧址,是研究茶马古道的重要载体。
如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却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成为一座座永恒的丰碑,闪烁着千秋万代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蒙顶山上的千年皇茶园,见证了世界茶文化圣山的源远流长;茶马古道上的万里拐子窝,记录了汉藏民族团结的伟大诗篇。
自古禅茶一体。蒙顶山茶诞生后,随着佛教的传播,就与佛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天地乾坤均融汇其中,其核心就是“茶禅一味”的理念。佛经《蒙山施食仪轨》和供佛专用“蒙山雀舌茶”皆于千年前发源于蒙顶山永兴寺。在永兴寺,有两副对联,就深刻地诠释了蒙顶山禅茶文化,一副是:蒙山施甘露,五峰起祥云。另一副是:福自礼佛来,寿在禅茶中,非常值得玩味。
在蒙顶山,先有茶文化,然后才有宗教文化。佛教在西汉后期、东汉初期才传入中国。辗转传到蒙顶山时,蒙顶山茶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因此,当佛教传到蒙顶山时,蒙顶山上的寺庙已是星罗棋布,僧人种茶、制茶、饮茶蔚然成风,因此佛教很快就与蒙顶山茶文化融合。蒙顶山上寺庙众多,专司贡茶制作,形成“贡茶院”, 由寺僧掌管,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有种茶僧、薅茶僧、采茶僧、制茶僧。其中,千佛寺专管种茶、净居寺专管采茶、智矩寺专管制茶、天盖寺专管评茶。贡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交融,让蒙顶山禅茶文化逐渐兴起。在唐代,除每年的贡茶必须由僧人采制以外,蒙顶茶同时成为祭拜佛祖的奉品。佛教的《八赞品》“献供赞”中就有:“蒙顶雀舌茶奉献,酥陀普供养释迦”之句,当时“雀舌”名茶是佛教徒用以供献佛祖的最好茶品,是全国僧侣的最高追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病中,有和尚来看望他,他作诗谢云“添炉烹雀舌,酒水净龙须”之句,宋代沈括《梦溪笔谈》称“茶芽”古人谓之雀舌,言其至嫩也,予山居有尝茶诗云“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尝”。
除了雀舌,蒙顶茶还有黄芽和甘露最有代表。蒙顶黄芽是中国黄茶的先驱,具有独特的“闷黄”工艺,富含被誉为茶叶中“软黄金”的茶黄素,香气甜香馥郁,滋味鲜爽甘醇,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独特功能。据清代名山县长赵懿记述“采制贡茶的过程,当知皇帝祭天及祀太庙用之”的黄芽,是蒙山智矩寺和尚精制,县官在旁督制,制好后,正贡由银瓶装,副贡由锡瓶装,皆盛以木箱,黄缣丹印封之,临发,县官朝服叩阙,选吏解赴布政司投贡房,经过州县,谨护送之,其慎重如此。
蒙顶甘露是中国卷曲型名优绿茶的代表, 始创于明朝嘉靖20年(公元1541年),誉为“人间甘露”,堪称佳品。此茶名称来源,一是甘露在梵语是“念祖”之意,为纪念吴理真在西汉甘露年间进行人工种茶;二说是茶汤似甘露;三是佛教以甘露喻佛法之法味,融物质与精神于不二。宋孝宗追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禅师”,与此茶为皇家看重有关。蒙顶甘露最大的特点是香气嫩香馥郁,滋味鲜爽醇厚,喝过以后会有一种像喝了鸡汤,很鲜爽的感觉,长期饮用,具有防辐射、抗衰老等功效。
儒家讲“品德”,道家讲“道德”,佛家讲“功德”,茶讲“和德”,茶文化的终极追求恰恰融合了儒、道、释三教的精华,其思想精髓就是“和”,体现的是茶和天下的境界,不可谓不大。
泡上一杯蒙顶甘露,坐在十二颗银杏环抱的天盖寺前,沐浴在缭绕的云雾里,在端起与放下之间,便会萌生一种能屈能伸、苦尽甘来的淡泊情愫…
蒙顶山是雅安的,也是四川的,还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是为天下大蒙山。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44岁,现任四川省雅安市茶办副主任。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大权力报》、《四川政协报》、《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农村建设》、《四川茶叶》、《四川省情》、《四川文学》、《四川旅游》、《四川文艺》、《县域经济》、《茶缘》、《四川水利报》和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等40余家报刊和网站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件)。参与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卫生工作全书》编写,参与主编名山抗震救灾专著《撼魂》,参与编辑《茶祖故里行》、《吴之英评传》、《丰碑》等著述,作品曾多次入选《蒙山雅韵》、《蒙山春来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顶山》、《二郎山》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县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先后参与主编《蒙顶山茶文化读本》、《蒙顶山丛谭》》等茶文化书籍,主编名山区文艺刊物《蒙顶山》和《雅安日报.今日名山》蒙顶文苑文艺副刊和编辑《蒙顶山茶》。现为雅安市作协全委会委员、雅安市茶业协会和茶叶学会常务理事、雅安现代诗歌学会副会长、蒙山雅韵诗社副社长、蒙山茶文化协会副会长、雅安市吴理真茶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