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岩茶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份简洁明了的“干货”,我的逻辑与众不同,跟我来看。大部分岩茶文章都会讲焙火,摇青,山场,品种,茶王赛等,都是茶企在自说自话,故弄玄虚的炒作。作为一个普通的茶友,或者是外地的茶友,咋能一下子就扎进坑里,涧里呢,不现实。在一位新茶客眼里,武夷山岩茶首先的标签是一款重焙火的乌龙茶,简单说,重口味。
先看眼前这杯茶
干茶
形容岩茶的干茶外形色泽正常或好的术语有:
肥壮:芽叶肥嫩,身骨重
紧结:卷紧而结实
蜻蜓头:茶条肥壮、叶端卷曲、紧结似蜻蜓头
匀整:上中下三段茶的粗细长短大小较一致,比例恰当
乌润:乌黑而有光泽
蛤蟆背色:叶背起蛙皮状砂粒白点
调匀:叶色均匀一致
三节色:茶条尾部呈砂绿色,中间乌色,头部淡红色
形容岩茶汤色正常的术语有:
金黄:茶汤清澈,以黄为主带有橙色
清澈:透明光亮、无沉淀物
橙红:橙黄泛红,清澈明亮
橙黄:黄中微带红,似橙色或橘黄色
香气
形容岩茶的香气特征正常或好的术语有:
浓郁:带有浓郁持久的特殊花果香。
馥郁:比浓郁香气更雅。
高香:茶香高而持久。
焦糖香:烘干充足或火功高致使香气带有糖香。
滋味
形容岩茶的滋味特征正常或好的术语有:
醇厚:浓纯可口,回味略甜。
浓厚:味浓而不涩,浓醇适口,回味清甘。
鲜醇:入口有淸鲜醇厚感,过喉甘爽。
醇和:味清爽带甜,鲜味不足,无粗杂味。
绿叶红镶边:叶缘朱红明亮,中央浅黄绿色或青色透明
软亮:叶色发亮有光泽
柔软:手按如绵,叶质柔软
肥厚:芽或叶肥壮,叶肉厚,叶脉不露
喝岩茶到底在喝啥?
这一切都因为“火”,喝岩茶其实是在喝“火功”。
焙火成败,决定岩茶好坏。岩茶的焙火讲究“看茶焙火,看火焙茶,茶变则变”,在焙火过程中,打焙的高度、投茶的数量、灰盖得厚薄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焙火效果。专司焙火之职的焙茶师傅。除了要“看茶焙茶”之外,还要看使用的时间、销售对象等等来决定焙火程度的高低。
焙火到了一定程度,焙火香显,焦糖香出。过了一段时间,待火退却,茶香才会显现。焙得好的茶,香气怡人、口感醇厚、无异味,可保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过重的焙火香,可能是个圈套。有的茶叶在工艺中出现了某些失误,例如做青环节有瑕疵,出现了闷青味、杂味,就会用高火功去焙茶,试图用浓重的焙火香去掩盖茶叶的缺点。就像烧烤,把肉烤糊了,或者撒上大把大把的调料,吃起来除了糊味和调料味,哪还尝得出真正的肉味呢?
刚焙好火的岩茶根据不同“火功”,存放3个月以上再品饮为宜。重焙火的岩茶,茶叶旦建议隔年再喝。岩茶的火气褪去以后,本质的各种芬芳物质就显露出来,此时的岩茶口感柔顺甘甜,香气层次丰富、纯正清幽,变化多端,有花香、果香、焙火香等等多种香型。
喝懂,先明白肉桂和水仙
如果是两款品种特征明显的水仙和肉桂放一块儿,对比来喝,你会觉得在跟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聊天,不过,可以放心,你是不会奔溃滴,反而会觉得很好玩,因为你能用味蕾抓出水仙和肉桂的不同之处,趣味性与成就感兼具。
那么,到底如何分辨水仙和肉桂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外形、香气和滋味。
外形
香气
水仙的香气清幽,韵长,沉稳内敛,比作一女子,就属于耐看型。极好的水仙有兰花香,不过可遇不可求。
滋味
总而言之,水仙品水,肉桂品香,同学们,学会了吗?
然后,看看岩茶的大数据
1
岩茶是什么?
要被称为岩茶得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产于武夷山市2798平方公里土地上
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
具有“岩韵”的品质特征
2
岩茶的地位
3
岩茶的品质特点
“活”是润滑、爽口有快感而无滞涩感,喉韵清冽。
“甘”是回甘时间短而快,清爽甘润。
“香”是口含茶汤有芬芳馥郁之气冲鼻而出,饮后齿颊留香。
4
主要的岩茶商品
现在你能喝到的“大红袍”有两种,一种是用大红袍母树枝条进行扦插培育后制作的茶,可以称“正品大红袍”,一种是用肉桂水仙为主,通过一些香气小品种拼配而成,称为“商品大红袍”,如果你进门就喊要喝大红袍,稍懂点茶的人会鄙视你的,而且你只能喝到用n种外山茶拼配的。
水仙
名丛
5
按国标来讲,岩茶产地范围包括东至崇阳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黄柏溪的景区范围。
正岩
武夷山市旅游风景区内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马头岩、九龙窠、慧苑岩、天心岩、马头岩、竹窠、三仰峰、水帘洞、鬼洞等核心产区。
半岩
除核心景区外周边的景区,青狮岩、碧石岩、莲花峰、狮子口以及九曲溪一带。
洲地
崇阳溪、黄柏溪以及靠武夷岩两岸的茶园。
茶师怎么说?
再看看茶工怎么说?
1
听来简单,做来犯晕
老祖宗传下的那“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八字秘诀,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犯晕,玄机太深了。先说那个不讲情面的“天”,常常变脸。故有晴天、雨天、阴阳天,雨有大雨、小雨、毛毛雨,阳光有强光、弱光、躲躲闪闪光……看你怎么应对。再说那个名目繁多的茶青:有干青、雨青、露水青、阳山青、阴山青等等。武夷岩茶固有品种繁多,新品种又层出不穷,新人很难把握,往往是艺学到手时,茶却做坏一两拨,“学费”交了一大笔,懊丧不已。
2
“死去活来”
还有那茶山管理是否科学,采摘的茶青是否标准,运输环节是否及时等等,做茶时都要加以考虑。做青过程中,还要看青叶变化,土话叫“死去活来” 。以定做青时间、下手轻重,最后达到“活”。做茶的道路上只能小心静观,随机应变,而无法运筹帷幄,按部就班。做好一泡岩茶太不容易了。老茶师有名言“做茶时要提起眉毛”,意为睁大眼睛。
3
“岩茶制作上没有常胜将军”。所以头发花白的老师傅只能承诺不会做坏了茶,而不敢夸口把每泡茶做成精品。记得已故的岩茶老专家姚月明生前常说:“岩茶太复杂了,弄懂了,又会糊涂;糊涂后,又会慢慢弄懂。”大师都这样谦虚,谁敢说自己做茶有十分把握。确实,有些从来没接触过管山、采摘、制作的人,也夸夸其谈,貌似什么茶都精通。只要一听其言,一看其文,就见谬误和笑话。古人云:“操千琴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做茶如游泳,得下水;如收藏,讲“上手”。坐而论道,不成。
4
重在吃水,以味留香
如今有的人动辄就讲“创新”,结果误入歧途。其实创新是有基础和条件的。比如说,武夷岩茶历来讲究“重在吃水,以味取香”,显然滋味是排在首位,这是由地理环境、制作工艺决定的。如果去搞什么“北茶南做”,追求清香型,不但会失去岩茶风格,而且难以保存,最后不是返青,就是出现香不香、味没味。
5
机器做法是手工的延伸和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