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茶周刊记者见到几篇报道说安溪正在大力度治理压茶机。从照片中看到,有誓师画面,有拆除或者焊死压茶机核心部件的画面。不久又在微信圈中看到《禁止使用压茶机会推毁安溪铁观音的竞争力》的文章,明确反对禁机行为。
上网搜索一下,才发现安溪跟压茶机的“恩怨”由来已久!这场旷日持久的战斗将会以何种结局收场?相信茶行业的人士都想一探究竟。
7年前,压茶机欢天喜地登场
据发表于2011年5月的一篇文章《安溪有神笔:禁用压茶机》称,压茶机是口头语,全称是“茶叶压揉成型机”,2010年中出现在市面上。如此算来,压茶机问世已经7年了。
当时有报道说“乌龙茶压揉快速成型机……大大缩短了茶叶成型的时间,可提高茶叶品质。”以及“茶叶挤压成形机具有成形过程成本低、成形后茶叶品质高的优点。”
压茶机压制茶叶
当年11月,在安溪承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安溪)茶机具博览会”上,各种型号的压茶机,获得普遍认可。认为“经茶叶成形机挤压成形的毛茶色泽均匀、圆紧结实、外形美观,几乎没有茶片,且茶梗与茶叶基本分开,更容易剔除茶梗,使茶叶净度更高。使用茶叶成形机成形速度快、耗时短,茶叶新鲜度更高,且挤压力度均匀,压力更大,茶叶细壁规则破裂,使得茶多酚等多种有效成分均匀释放,茶叶清纯度更高,汤色更好。”
很快,安溪又开始全面“禁用压茶机”
转过年来的2011年4月,压茶机命运突变。安溪长坑乡政府发布《关于严禁生产和使用压茶机的紧急通知》,全面禁止使用压茶机生产铁观音茶,并全面禁止生产和销售压茶机。
关于禁止的理由,报道中说:“一方面,压茶机将茶叶压扁,对茶叶内含物破坏性极大,茶叶冲泡时容易展开,汤味青涩,不耐泡,汤色混浊等,造成茶叶品质下降,不受市场欢迎;另一方面,压茶机安全系数低,耗电大,容易出安全事故。”
压茶机7年屡禁不止 原因何在?
最近见诸报端的安溪县禁止和销毁压茶机的报道说明,虽然从压茶机出现就开始禁止它,但显然没有奏效。否则,何以让与7年前类似的“旧闻”又成为“新闻”呢?
那么,这个压茶机何以像打不死的“小强”难以禁绝呢?
首先是机械化带来的便利,解决了茶叶加工用工紧张、成本上升的实际问题。
我们从2011年5月15日,泉州的《东南早报》《影响品质,压茶机遭禁》的报道中就可以找到答案。该报道说“压茶机以其高效率获得了广大安溪茶农的青睐,……在安溪一些中低端铁观音的主产区域,已有八成以上的茶叶经过压茶机压制,……然而,采用压茶机生产出来的茶叶,其汤水、叶底、口感都比使用该机械前差很多。”
半机械式人力包揉
如果我们把这段文字一字不动,只把顺序调整一下,是不是道破天机?
“采用压茶机生产出来的茶叶,其汤水、叶底、口感都比使用该机械前差很多。然而,压茶机以其高效率获得了广大安溪茶农的青睐,在安溪一些中低端铁观音的主产区域,已有八成以上的茶叶经过压茶机压制。”
安溪县会不会是在大战风车?
上面这段文字还透露出一条重要信息——中低产区八成以上茶叶使用了压茶机。虽然不清楚安溪中低产区在全县所占的比例有多大,但“八成”产品都采用了压茶机,说明禁机八成比较难!安溪县会不会是在大战风车呢?
解读安溪县全面禁止“压茶机”的初衷,除了“茶业是安溪县的民生产业,品质保障是茶产业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铁观音,其种植、采制、生产各环节,要求有严格的生长环境和传统制作工艺”之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显然也是题中之意。但面对茶叶市场经济千家万户的分散主体,个中难度可想而知!
人力包揉后的茶干
一场持续了7年的禁机大战,除彰显了安溪县为促进铁观音品质提升,屡败屡战的钢铁意志和决心外,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这里面是不是违背了什么规律?否则何以屡战屡败呢?
茶周刊记者观察,至少有三个规律值得安溪县重视、研究。
1
研究市场经济规律
这是安溪茶业生存发展的大背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茶业的用工荒已经出现多年。这也正是茶叶加工从传统向工业化、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转型的契机。压茶机可能的确不完美,但它因解决铁观音加工实际困难而生,其生命力来自市场、来自茶农,不是一纸官文就能改变的。
2011年,我们就看到这样的举措:目前仍在使用压茶机制茶的茶农,应主动将压茶机上缴至乡镇政府所在地。XX日前主动上缴的,将按评估价格的50%予以补偿。XX日起,未主动上缴的压茶机,一律强制收缴,不予补偿。至XX日,对仍在生产、销售、使用压茶机,查证属实的,举报者按台给予奖励,生产者、经销者、使用者将从严从重处罚。
决心不可谓不坚,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效果不佳。是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
2
研究市场竞争规律
这是影响安溪铁观音的外部因素。中国茶叶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在品质与成本之间做选择时,很多行为取决于竞争对手而非自己。有文章就说到:安溪铁观音面临的竞争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其它品种茶叶的竞争,二是安溪县以外种植生产铁观音的竞争。全国并不是只有安溪才生产铁观音。安溪铁观音的竞争力来自综合优势,而靠去机械化的纯手工,显然与竞争规律和竞争策略背道而驰。
2011年就有人提到:就在安溪长坑乡政府发布“禁用压茶机”通知的3天后,龙岩的《闽西日报》在一篇题为《漳平举行海峡两岸茶产业专场对接会》的报道中说“台湾乌龙茶快速压揉成型技术、斜推推力轴承快速揉捻机开发与应用等3个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1300多万元。”
人力包揉后的粒状半成品
人们感叹:当近邻的龙岩市正在加大对“乌龙茶快速压揉成型技术”的研发力度时,安溪县却禁止压茶机!事实上,就在安溪开始禁机时,有报道称安溪县农机站、县农果局等相关单位正积极联系科研机构,研发先进的制茶机械,以替代“压茶机”。通过机械化降本增效是竞争取胜的不二法门,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茶业发展之路。如果因为机械化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就废弃它,是不是因噎废食呢?
3
研究茶叶生产加工本身的规律
据了解,根据《地理标志产品 安溪铁观音 GB/T19598—2006》标准,安溪铁观音的初制工艺是“茶青→晒青→凉青→摇青→揉捻→烘干→毛茶”。无论是传统的手工揉捻,还是曾广泛使用的包揉机,或者是2010年开始流行的压茶机,只是在“揉捻”环节替代了人工。要想提高安溪铁观音的档次和竞争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包括机械化方面作出更大提升。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安溪铁观音企业家说,私底下我认为压茶机只是工具。铁观音其实在种植环节就已经存在问题,灌木类植物应该在1米以上,每年必须有一次深耕断掉边根,让主根往更深的土壤生长。矮化后的铁观音根系很不发达。关于禁机以恢复传统手工,他认为实际上传统做茶不是指制茶机器,应该是制作方法,包括不用空调房,重摇重发酵……
我们衷心希望安溪县早日走出压茶机纷争的“怪圈”,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