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夷山核心景区内,有块海拔425米、形似马头的岩石,与一旁的磊石岩连成一线,像五匹疾驰飞天的骏马,磅礴的气势与周围一片盆地式的绿色茶园,融汇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好茶,是“温而不燥”的绵长
“做了这么多年岩茶的销售,也喝了这么多年,你认为怎样的茶称得上‘好茶’?”我们直接就聊到了茶。
“我认为岩茶做到极致的话,可以用四个字形容:温而不燥。茶叶,从它的属性来看偏寒,但岩茶因为多了道焙火的工艺,使得他变得‘温和’,对胃无伤。但这道火,我们需要通过工艺和时间来‘褪’,才能做到‘温而不燥’。许多当年做好的茶,我们一般不会马上喝。我们会等,等到火褪得差不多了,再拿出来喝。这种等待很磨人,也很美妙。在不同的褪火阶段,品出来的味道也会有不同。要想做到温而不燥这四个字,跟师傅做茶有关系,跟卖茶人有关系——师傅做茶,是不是用心在做,是不是根据它的内质在做;卖茶人有没有这个耐心,等‘火’褪得刚好再卖给你。因此,为什么这个行业很讲究茶人茶商的个人口碑,原因就在此。
“茶叶入口以后,我认为好茶叶的口感必须很绵长。这里的绵长就是看水里有没有料、香能不能入水、茶汤入口是否醇厚顺滑。”王路解释说,“那种滋味是循序渐进的,就像走楼梯一样,要一层层地走,而不是坐电梯。如果你感觉喝前两泡茶到第四、五泡的感觉,像从天花板直接掉到地板的话,那肯定就不算是好茶。
学茶有捷径:
找源头、跟对人、对比喝、多喝
岩茶的山场多、品种多、师傅手艺各异,作为一名岩茶初学者,想提高品茶水平,有什么好方法呢?
王路说,茶叶,长在地上,是个农作物,做成茶叶喝到嘴里,就是款饮品。当年的茶青好不好跟老天爷赏不赏脸,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这是茶叶的底子。武夷山有无数的制茶师傅,每家师傅都有各自的擅长,1000种大红袍,就有1000种大红袍的口味。从这个方面来说,可以说是梅竹兰菊,各擅芬芳。
在如何短时间提升自己的品茶水平,王路有他的独特心得体会。“我做了十多年岩茶,参加过无数的茶赛、茶会,接触了武夷山许多茶人,自己也品了不少好茶,有时一天100多泡的喝,也是常有的事。我认为想迅速提高,就四个跟:多跟着喝;跟对人喝;跟到源头喝;跟着对比喝。”
王路解释着,“想要迅速提高,你可以找一家熟悉的茶厂,跟一个制茶季,你大概就能做到对整个制茶过程,有所了解。在制茶季,你还有机会遇到大量的样品茶,跟着懂茶的人,每个品种对比着喝,多喝,体会每一泡的变化和不同,这样密集的集训,真的很锻炼人,可以帮助你迅速提升。”
武夷岩茶人需要更开放、更包容
王路说,“年轻的时候是做IT的,常年在外面出差,那时候喜欢喝咖啡,从花式到单品,从速溶到手冲都喜欢尝试。后来因为一些机会,开始接触茶叶。慢慢地,喝咖啡喝得少了,茶喝得多了。特别是岩茶,那千变万化的火工和厚重悠远的底蕴,说不清,道不明,太迷人了。”
正因为早年的走南闯北,他认为武夷山的茶人对待岩茶这个生意,可以再开放些。据他介绍,在2008年之前,福州做茶的人可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喝铁观音为主的闽南人,一派是以喝岩茶为主的闽北人。他们之间井水不犯河水,都认为“自己的茶是最好的”。仅时隔一年,因为各种机缘和市场变化,岩茶在市场的接受度上升后,闽南人除了铁观音也开始大量销售岩茶,而直至今日,则很少看到闽北人经营铁观音的。
“这点上,深圳就做得就很好。”由于移民城市的性格,加上国际化的视野,使深圳人心态开放、包容、接纳多元化。这也使得深圳走在了全国的前头。“希望武夷岩茶人,在做好茶的基础上,更开放,更包容,让武夷岩茶走得更远更好。”
正如王路的茶路一样,从喝咖啡到喝茶,从喝茶到制茶,再从制茶到销茶,开放与包容的特质已融进了他的血液,造就了他对茶的超高觉知。于他,喝过的每一泡茶都没有白喝,每一杯都汇进了气质,逐步化成了对制茶、喝茶敏锐冷静的分析、判断与亲身体悟。
如此茶人不易得,如此茶商更难得!如此好茶,喝了“马头岩”,你才能知道!
“温而不燥,这是好茶的标准评判,同时也是对茶人茶商的最高要求。武夷岩茶文化底蕴就是朱子理学儒家文化,温文尔雅、不急不燥,赏四季花开花落,得一季好茶品茗。茶人无论是在制茶还是售茶,都应该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遵循自己的信义,善待茶农敬重茶商,不为市场所扰所惑,做好茶、卖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