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武夷岩茶,很多茶友都不禁会想到“大红袍”。确实,大红袍的成功给整个武夷岩茶品类带来了极大的推广和助力,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但同时,关于大红袍的争议也一直存在,而且已经到了很有必要把大红袍说清楚的时候了。
确实,
大红袍的成功给整个
武夷岩茶品类带来了极大的推广和助力,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但同时,关于
大红袍的争议也一直存在,而且已经到了很有必要把
大红袍说清楚的时候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这个话题。
首先,
大红袍既没有传说的那样神秘,也不止九龙窠那几棵。它,只是一个优良的
茶树品种。
据武夷山
老茶人们说,九龙窠崖壁上的那几棵
茶树,以前叫“奇丹”。是一种灌木型中叶种
茶树,紫红芽叶,属武夷山本地野生种。民国时《蒋叔南游记》中记载,除了九龙窠,天游岩、珠帘洞等处也有生长,产量极少且
价格昂贵。
奇丹之所以改名
大红袍,据说是当年吴石仙(1845年-1916年,字石仙中国近代海派画家)游览天心寺时,僧人以茶招待。
吴品赏之后,大加赞叹,于是,主持便带他去九龙窠看
茶树。时值黄昏,夕阳如血,丹岩如火,映衬的
茶树红光闪闪,如同披了一件红袍。吴石仙问起茶名时,主持脱口而出:
大红袍。
大红袍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张天福。这位后来成为茶界泰斗的茶学专家,与后来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抱着科学救国的伟大理想,先后来到武夷山,进行包括
大红袍在内的
茶树品种调查。
遗憾的是,他们的研究,因为时局动荡,刚刚开头就中断了。
真正进行实质性研究工作的,要数姚月明与陈德华。姚月明系解放初安徽农大毕业生,来到武夷山后,对
大红袍产生浓厚兴趣,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80年代无性繁殖成功了
大红袍。
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他的研究只能悄悄地进行,移植的
茶树只能以“北斗”名之。陈德华系五十年代福安茶校毕业生,80年代任武夷山茶科所负责人时,应用无性繁殖技术,也培育成功了
大红袍,同时
制作出成
品茶。
母树大红袍长在武夷山风景区里的九龙窠峭壁上,只有6棵。
2007年起武夷山政府决定对
大红袍母树实行特别管护,停止
采摘大红袍母树,确保其良好生长。
大红袍,作为一个优异的
岩茶品种,茶专家们当然希望能够把它流传下来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
母树大红袍无性繁殖获得成功,表明可以大规模栽培和种植这几株
茶树树种。
我们一般也把这些培育出来的品种称为奇丹、北斗和雀舌。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
拼配大红袍是1985年陈德华老师主导下推出至今的。
目前也是市场上正宗
大红袍的主流,
拼配是以水仙、
肉桂、雀舌等武夷各种优质茶,调和出香、水、汤俱佳的茶品。
有些人会觉得是质量一般的茶才会拿来
拼配,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的片子《寻找
大红袍》,说武夷山现有纯种
大红袍5万多亩,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因此才有了
拼配或叫商品
大红袍。
但有的说
拼配好,有的说纯种好。但事实上,我们都不能忘记一个本质上的问题,就是不管是什么
茶叶,只有好的成长环境,好的制茶
工艺,才能成就一杯
好茶。
如今市面上的问题
大红袍商
品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武夷山的许多
茶厂纷纷效仿,生产冠名“
大红袍”的商
品茶。生产的厂家多了,难免出现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现象。甚至出现外地厂家生产的冒牌“
大红袍”。
大红袍=
武夷岩茶的时代已然过去,在现在的
武夷岩茶市场,当真可以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形容,只要你真的喜欢这茶,何必在乎是纯种还是
拼配呢?
你只需要一杯适合自己的茶,足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