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马头岩,因岩石形似马头而得名,海拔425米。旁有磊石岩,像五匹奔驰的骏马,又叫“五马奔槽”。
马头岩之北有三花峰,似三朵盛开的巨花。附近还有马鞍岩、铁郎寨、悟源涧等景致和磊石庵、凝云观等建筑。北可至天心,南可达天游,东则可穿马子坑至游览干线或可至武夷宫、兰汤。东起大王峰,南起天游峰,西起三仰峰,北起大红袍(九龙窠)。
大红袍景区停车场左边小路便是通往马头岩山场
今天小魏就带着大家由大红袍景区入口左侧小径上山,去探一探霸气”马肉“的独特山场。
武夷山的茶山场太多,大家不会在同一山场里再去细分某一个区域,但马头岩因为面积较广,大致要分成三花峰、桃树窠、猫耳石、云峰几个为主的小区域。它们之间有地理共性的同时,也有由于位置、土壤的差异性而各具特色,比如大王峰背后的桃树窠以风化石为主,土层较浅,植被多;云峰的土壤则属半风化岩,土层较深,植被少;横窠位于三仰峰脚下,界于两坑两涧之间,有涧水流经,植被和物种丰富;横窠的肉桂大多种植于八十年代,呈现出较独特的老树品质;三花峰的土壤是沙粒状的风化岩,猫耳石则是半风化岩半黄壤土。
远处那昂首跷望的便是马头岩,很神似吧。
旁边的磊石岩下座落着一所道观,颇有历史了,又称磊石庵、磊石精舍、马头岩道观、
山坳处几根朱红大梁已然斑驳,青瓦白墙,几片土墙围裹住的老道观赫然眼前,肃穆静谥得令人便时安若梦中。。。那一刻,便想永远溶身与此画中,不愿出离了。。。
晨钟暮鼓的超然我们想必无法尽得,但这一刻心灵得到的洗涤却是终生难忘了。。
蓝天,白云,奇岩耸立,古树,荷塘,茶树,道观,菜地,土屋这些自然景致加以晨风席席,喫茶入口,初识旧人,这一刻。。。我以为:“天地人”合一的境界莫不过如此了。。。
《茶经》有云:上者生烂石
马头岩区域内的土壤含砂砾量较多,土层较厚却疏松,通气性好,有利于排水,且岩谷陡崖,岩岗上开阔,夏季日照适中,冬挡冷风,谷底渗水细流,周围植被较好,形成独特的正岩茶必需的土力。
独特的地貌造就了马头岩肉桂辛锐的桂皮香气和醇滑甘润的口感,今天的“马头岩肉桂”已经成为武夷肉桂的三支重要的代表之一。
同是马肉,在做茶时也是有区别对待的。产于坑涧里的茶由于日照时间短,茶青水分充足,叶片的蜡质丰富,相对来说比较难做,摇青时出香较慢,走水一定要做透,行话叫“下手要重”,否则成品茶很容易半生半熟。
三花峰和小天游就属于这一类型。而半坡和岩岗上的茶由于日照时间长,腐蚀质少,蜡质较薄,比较好做,容易出花果香,比如桃树窠、云峰、猫耳石。一个好的茶师不仅要精通做茶的每个环节,还要具备相当的经验,根据茶青的特性采用不同的工艺手法,才能做出好茶。
肉桂,作为香气浓锐、滋味醇厚且具有明显品种特征的武夷岩茶,一直受到广大茶友的追捧,而素有“香气易成,滋味难求”之说的马头岩肉桂则因其细微而独到的地域风味,在岩茶爱好者中享有很高的评价。
为了做出马头岩肉桂的滋味特质,师傅们可谓煞费苦心,要使其最具代表的桂皮香,完美地融入茶汤里,就要求制茶师们在走水、炭火烘焙时细心观察,仔细品尝比较,找出其最佳的融合点和高扬的临界点。正所谓”看茶做茶“。无章法可遵循,靠的全是师傅们多年的经验。
工艺:一般来说,马头岩的茶,一道炭焙是不够的,正常传统做法,2道炭焙是基础,有的甚至要3轮4轮炭焙。用的炭火温度都不高,采用细火慢炖的手法。
2道炭焙后,叶底仍鲜活富有韧性
虽经历数轮焙火,叶底仍要求保持韧性为佳 。
点火打焙
品鉴马肉
马头岩肉桂
汤色澄红清透,香气较浓锐,山场的气息十足
4泡以后木质香明显
口感柔顺浓郁有内质感,回甘细长,纯正绵长。
喜欢喝茶,喜欢武夷岩茶 的朋友,请关注“木途治茶”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