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区,位于福建北部,属原来的崇安县,现改称为武夷山市。北与江西接壤。境内东、西、北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7-18.4度,植被丰富多样,气候生态条件优越;典型的丹霞地貌,岩石多呈红色碎屑沉积。正如陆羽茶经所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其土壤条件优越。
最早关于武夷茶的记载当属苏轼的《叶嘉传》,所记为汉武帝宠幸“叶嘉”的故事,实为拟人。文中说到“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说明汉时武夷山已有茶叶。
唐代武夷山已颇有名气。唐元和年间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当时崇安尚未设县,武夷山属建阳。
唐以后的武夷茶已为朝廷非常重视,只是先后被包括在“建茶”和“北苑茶”之中。五代南唐在建安凤凰山创建“龙焙”,从此闽北北苑茶兴起;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建州茶人创制了大小龙凤团茶,将茶叶制作之精绝推向历史的最高峰。
文人们对武夷山的出名起到不小的作用。范仲淹诗云:“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苏轼写到:“君不见,武夷溪边粟芽粒,前丁后蔡相笼加”。
武夷茶的单独进贡始于元代大德五年(1301年)。首名“皇家焙局”,不久改名为“御茶园”。
武夷岩茶的品种多到弄不清?
确实,很多老茶客也未必分得清各种名称之间的关系。我们且借用林馥泉先生的分类,来帮大家理理思路吧:
武夷岩茶分类表
这里的重点是“依制成茶分”这部分。大致我们只需要知道以下几点:
1. 水仙、肉桂和奇兰都是独立的品种
2. 其他我们常听到的名字大多隶属于“菜茶”,也就是武夷山的本地群体种(有性繁殖)。
3. 由群体种中的单棵茶树进行无性繁殖,演化出如今名目繁多的品种。
4. 其中较为优秀的品种被称为“名枞”,比如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半天妖、水金龟。但本质上它们和其他小品种一样,都是由菜茶演化而来的。
事实上,“名枞”除了品种优秀,更重要的是生长环境和种植、制作过程的精心严密,缺一不可。比如离开了九龙窠的大红袍,是否还能保持那个水准呢?值得爱茶人思考。
什么是正岩茶和半岩茶?
先来看看国家规定。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武夷山市风景区范围内,面积70平方公里的区域为“名岩产区”,(具体是:东至崇阳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黄柏溪);
武夷山市行政区划内、风景区外的所有区域,为“丹岩产区”。
那么茶客们心目中又是怎么分的呢?
曾经正岩只是指核心的“三坑两涧”(即: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流香涧和悟源涧),后来逐渐扩大到整个风景区,但是,仍然是以“是否有岩韵”为最终标准,而不是只看出产地。相对应的,半岩茶如今就是指也在风景区内,但小环境不达标,比如出产于平地,或日照太强的地块,或土壤泥性重的地块等。
总之,国家规定是可以在地图上分的,而茶客们心目中的划分,是口感标准,无法量化。
至于武夷山市以外的茶,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是没有资格称武夷岩茶的。
原料的等级与什么有关?
山场:
武夷山海拔不高,茶叶生长的小环境却各各不同。因此有“山场”一说。通常来说,岩谷陡崖,遮荫条件好,谷底渗水细流,夏季日照短,冬挡冷风,气温温差较小的区域山场条件好。除了三坑两涧是没有争议的好山场,其他优秀山场有:天心岩、马头岩、竹窠、碧石、燕子窠、九龙窠、御茶园、玉花洞、水帘洞、佛国、桃花洞、桂林、三仰峰等等。
采摘标准:
树龄:
与其他茶树一样,岩茶也是树龄越高越好。可事实上,只有水仙有老丛一说。肉桂和其他名丛,除了母树,树龄都不大。尤其是近年来,为了效益盲目跟风,一窝蜂地铲了老树种肉桂,更是谈不上树龄了。所以这里主要指水仙品种。
采摘当天的气候:
主要是指晴雨的区别,还有一天中的早晚。雨水茶水色浑浊、气味淡薄,工艺难以弥补。一天当中,从朝雾方开,阳光照射之时起,到午后一二点钟为最佳,最迟不过下午五点。过早有露水,过晚来不及阳光萎凋。
这里要强调的是:原料的等级与其后在制作过程中的一系列“优先待遇”高度相关。可以说,原料是决定一款茶品质的最重要因素。
不同工艺对品质的影响
由于上一篇已经详细介绍了工艺,这篇就重点谈谈对岩茶品质有重大影响的“做青”和“焙火”。
全手工做青、摇青机、滚筒杀青机
做茶是经验活儿,所谓“看青做青”,能够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全程手工制作当然是最好,但现在也只有少数卓越的茶青才有这个待遇了。毕竟,每一盘萎凋叶靠人力摇几百甚至上千转,效率实在是没有的。
一般情况下,使用姚月明先生发明的摇青机,既可以保证区别对待每批茶,又可以节省人力。老师父可以同时管控好几台机器,每台几十斤的量。
而大型的滚筒杀青机是做不出优异的岩茶的。杀青与摇青一体,一次400斤,能够做到均匀发酵和杀青就已经不错了
炭焙与电焙
炭焙茶首先是更耐泡,其次茶汤醇厚、汤色明亮、叶底绵软,耐存放。电焙茶的茶汤比较生硬,泡时香气高但飘乎。岩茶泰斗姚月明先生认为,岩茶的“活”在毛茶阶段不能充分体现,必须在炭焙过程中加以深化。因此,这一道工序是不可以将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