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的地理版图上看:无论黄河农业文化,还是长江农业文化都与两大山脉有关,一个是昆仑山脉,一个是秦岭山脉。黄河、长江都发源于昆仑山脉,并被秦岭山脉分成南北两大水系。这两大水系经过长途跋涉与艰辛,几乎枯竭之时,是在秦岭山脉养育的渭河和汉江滋润下,重新获得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力量。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汉江是长江的第一大支流,她们的源泉都来自秦岭。秦岭、渭河、汉江是滋养中华茶叶文化的自然和物质基础。
一、陕西地势
陕西茶区位于秦巴山区,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具有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云雾几率高、无污染的自然禀赋。陕南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水源涵养地,丹江口水库输京70%的水量来自陕南。陕南一直对环境实行严格管控,林草覆盖度高,基本上没有工业污染,水和空气洁净,独特的条件,造就影响了茶叶的香气,它是优质茶叶产生浓郁滋味和芳香的物质条件,也是氨基酸含量高的物质基础。陕南是我国第二大富硒区,土壤富含硒、锌,所产茶为富硒茶。因此陕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形美”的特点。
陕西省分为五个茶区:
一是紫阳茶区,以紫阳县、岚皋县为主体;
二是汉南丘陵茶区,以南郑县、城固县为主体;
三是汉中西部茶区,以勉县、宁强县、略阳县为主体;
四是米仓山南坡茶区,包括西乡县、南郑县、镇巴县的部分地区;
五是巴山东部低山丘陵茶区,以平利县为主体。
二、陕西名茶:
1、紫阳毛尖
产于陕西紫阳县,所谓“毛尖”,是指带有白茸茸毫毛的嫩茶尖,一般在清明前采制,“紫阳毛尖”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经加工出来的茶叶条形紧结匀称,外形碧绿油润,茸茸的白毛清晰可见,冲泡的茶叶清澈鲜艳,清香的气味沁人肺腑,小口啜饮,则感到清淡之中有一种甘美之味。据实验表明,紫阳县产的茶含硒量比皖、浙、闽等地的高6至32倍,长期饮用,有防癌和预防血管硬化作用。
2、午子仙毫
产于陕西西乡县高耸入云、雾霭朦朦的午子山上,这里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生产的茶叶条形紧细匀整,甘冽可口,经久耐泡。是采摘一芽一叶或两叶的嫩芽制成,古人谓之一枪一旗,每斤成品茶约31000个芽头,嫩度和香味都很独特。
3、宁强雀舌
产于陕西省宁强县汉水源生态保护区,宁强雀舌是由陕西宁强研制出的扁形名茶。其外形微扁挺秀,色泽翠绿,银毫披露,形似雀舌,汤色绿亮,香气高长馥郁,滋味醇爽甘甜,叶底嫩绿成朵,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咖啡碱、微量元素等物质。因其外形和产地而得名,被人们称之为“宁强雀舌”。
4.汉水银梭
产于陕西南郑县的毕坝地区,位于巴山腹地,山中到处茂林修竹,地气潮湿,生产的茶叶条细柔嫩,味甘芳香,质厚耐泡,因采制精细,泡出的茶色绿水青,香味浓郁。
泾阳茯砖茶与安化黑茶的有区别,从历史渊源说起,千年黑茶虽源自安化,却盛于泾阳,文献记载中国第一茯砖出自泾阳。据《天下第一“砖”泾阳茯砖茶》记载:茯茶(散茶)在陕西泾阳的出现在北宋年间(公元1068~1077年),茯砖茶形成及定型则是明代(公元1368年)前后。公元1368年前后,中国人发明了一种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茶叶品种茯茶。因当时采用湖南黑毛茶为原料,故名“湖茶”,而湖茶因压砖技术差,生产的砖茶质量疏松等原因无法投入使用和运输,只能引用采购原料运到泾阳加工成茯砖茶。后据史书记载泾阳是历史上唯一的茯砖茶加工基地,茯砖茶在泾阳筑制延续近千年。
陕西茯茶在明清六百余年间深受西部地区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解放后因计划经济调整,制茶技艺逐渐失传。时间跨入21世纪,经过陕西省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努力,保护性发掘、恢复了陕西茯茶传统技艺,挽救了这个濒临绝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体说,茯茶在陕西泾阳发花成为了正宗的茯砖茶,因此,不管是历史文化的底蕴还是茯茶“发花”的技艺,在如今对茶的品鉴里,陕西泾阳始终优于其他地区的黑茶。
四、历史传承
陕西是中国“茶马古道”“茶叶之路”的重要枢纽,茶马古道一般认为是指茶马边陲交易的路线,而“茶叶之路”则是指古代的“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因以运送丝绸、瓷器、茶叶进行国外贸易,故各有其不同称谓,实则“殊途同归”,都是中外物资与文化交流的通道。
从茶马古道来说,云南、四川等地是传统边茶的生产地,也是输出之地。但是,地处陕南的产茶区,茶叶向各地输送,也是通过茶马古道。尤其是唐代长安作为都城,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枢纽。长安将陕西、四川、甘肃、青海等地连接起来,形成了具有官方性质的茶马古道,当时,长安城人口近两百万,是洛阳的一倍、广州的十倍。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商人们极为活跃,数量庞大,建立了稳定有效的贸易网络。
唐代经过长期对西域的经营,打通了东汉后阻塞的丝绸之路,直达中亚地区,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和商贸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这条通道,大批西域、中亚商人及外国使节涌入唐帝国及其都城。而长安所在的陕西,无疑是这条通道最重要的枢纽。
陕西不仅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起始之地,也是当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腾飞之地。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