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叶茶库 > 其他茶类 >

滇红茶的化学成分及内含物种类功效介绍

时间:2018-02-08 11:46来源:《云茶大典》 作者:《云茶大典》浏览:
茶叶的化学成分是茶叶品质和保健功效的基础,茶叶的化学成分由3.5%~7.0%的无机物和93.0%~96.5%的有机物组成。构成茶叶有机化合物或以无机盐形式存在的基本元素有30种,主要为: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铁、钼、氟等。
普洱茶
一、茶叶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哪些?
叶的化学成分是叶品质和保健功效的基础,茶叶的化学成分由3.5%~7.0%的无机物和93.0%~96.5%的有机物组成。构成茶叶有机化合物或以无机盐形式存在的基本元素有30种,主要为: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铁、钼、氟等。到目前为止茶叶中经离鉴定的己知化合物有700多种,其中包含蛋白质、糖类、脂肪三大自然产物及茶树的次生谢产物—多酚类氨基酸、生物碱、色素、芳香物质等。茶叶化学成分是茶叶品质评价的性和定量指标,茶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多少与鲜叶原料成分含量和加工工艺有很大的关系。
 
二、滇红茶的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哪些?
红茶全发酵茶,其品质特征的形成取决于鲜叶所含化合物的种类,其中对红茶风味影响最为重要的是茶多酚(尤其是儿茶素类)和多酚氧化酶。红茶制造与绿茶黄茶乌龙茶黑茶最大的区别在于通过萎凋提高鲜叶中酶的活性,在发酵中利用酶促氧化作用,使茶叶中叶绿素的氧化降解,儿茶素及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聚合,生成茶黄素茶红素等有色物质,形成了红茶色泽褐红润泽,汤色红艳,香气高爽浓烈,滋味浓醇,活泼甘甜,叶底红明的特征。
 
三、云南红茶分为工夫红茶红碎茶
云南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云南茶树资源不仅数量丰富,且具有内含成分丰富的特点其中,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等茶叶的主要成分高于中小叶种30%~50%,与印度阿萨姆种和肯尼亚种同属世界茶树优良品种。用云南大叶茶制成的滇红独树一帜,蜚声中外,在国内及外贸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茶叶界有:“云南工夫茶,色艳味且佳,做工极精细,声誉遍天涯”之称,1958年,首创国际茶市最高价。滇红是云南红茶的简称,分为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以鲜、浓、醇、爽为主,是云南省的传统出口商品。不同种类的红茶,虽由于对外形和内质的要求不同,但都要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和干燥四个基本工序,其间的茶多酚、糖茶色素、芳香物质等发生很大变化,产生了很多的的新物质,各种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合理的结构比例决定品质的优劣。
 
四、滇红茶都能泡出哪些什么物质?
滇红茶中的水浸出物;茶叶中水浸出物是指能被热水浸泡出的物质,主要包括水溶性糖、水溶性茶多酚及其氧化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水化果胶等,是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水浸出物含量的高低反映了茶叶中可溶性物质的多少,标志着茶汤的厚薄、滋味的浓强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品质的优劣。
 
五、滇红茶中的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
1、茶多酚(Teapolphenols)是茶叶中三十多种酚类物质的总称,主要由儿茶素、黄酮类物质、花青素和酚酸四大类物质组成,是茶叶中的重要活性物质,具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终合金属离子、抑制氧化酶的活性、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与其他抗氧化剂有协同增效作用、维持体内抗氧化剂浓度)抗癌、抗突变、抗微生物和除臭等多种生理活性。茶多酚无色,滋味苦涩且有较强的收敛性
 
2、茶叶中的多酚类是形成红茶品质最重要的物质,其鲜叶中的含量以及加工过程中的量与质的变化是红茶制造中品质形成的关键。多酚类物质在红茶制造过程中复杂的变化(尤其是发酵工序),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部分:①未被氧化的多酚类物质,主要是残留儿茶素,并以酯型儿茶素为主:②水溶性氧化产物,主要是TF、TR和TB;③非水溶性转化产物。
 
3、未被氧化的多酚类物质
在红茶发酵中,仍保留一定数量的未被氧化的多酚类物质,主要是残留儿茶素,主体是,这些物质成分溶于水,冲泡后进入茶汤,是茶汤浓度、强度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叶是茶汤爽口和刺激性成分茶多酚的变化,主要是发酵工序,如发酵不足,茶多酚保留过多,特别是涩味重的酯型儿茶素过多,此时涩味的黄酮类和苦味的花青素类化合物的氧化也不足,使茶汤苦涩。发酵过度则保留量过低,使茶汤收敛性减弱,汤味变淡。只有适度发酵,多酚类保留适当并与其他水溶性物质相协调,使茶汤爽口而而不苦涩,农强度和刺激性高。据报道,红茶在发酵过程中水溶性茶多酚的保留量一般在50%~55%。
 
4、滇红茶中的水不溶性氧化产物
在制茶发酵过程,部分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如邻醌、TF、TR、TB会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容于水的化合物沉淀于叶底,如TF-Pro、TR-Pro、邻醌-Pro及儿茶素-蛋白质等。在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过程中,适当的非水溶性红色产物是形成红茶叶底色泽的必要物质。如TFPro、TR-Pro含量偏低,通常叶绿素的破坏也不充分,而出现“花青”,是发酵不足的表现,但如发酵过度,则产生大量的TB-Pro,使叶底红暗,形成暗褐色的叶底色泽。
 
5、多酚类物质的水溶性氧化产物都有哪些?
多酚类物质的水溶性氧化产物;多酚类物质的水溶性氧化产物主要是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
①茶黄素
茶黄素是由成对的的儿茶素经氧化聚合而形成的具有苯并卓酚酮结构的化合物总称,是红茶中的重要成分,对红茶的色、香、味及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红茶汤色“亮”的主要成分,也是汤味强度和鲜爽度的重要成分,同时还是形成茶汤“金圈”的最主要物质,含量为0.4%~2%。茶黄素与红茶汤色密切相关,其含量越低,汤色亮度越差,反之则越好,呈金黄色。在茶黄素的组分中,TF1和TF2都与汤色审评给分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分别高达0.89和0.91;TF3叶与茶汤也成正相关,r为0.60。
茶黄素具有辛辣和强烈收敛性,对红茶滋味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红茶茶汤的浓度、强度和鲜爽度,尤其是强度和鲜爽度。0wour等根据对肯尼亚无性系茶树品种加工成的红茶分析指出,茶汤中TF1、TF2a、TF2b及TF3具有不同的收敛性,其比例分别为1:2.22:6.4:2.22;不同无性系品种具有不同的茶黄素总量和比例,即当总茶黄素量相司,加工成的红茶的收敛性性有不同,而TF2和TF3当量与感官审评评价之间的相关性比总茶褐色更好
 
②茶红素
是一类相对分子量差异极大的红褐色酚性化合物,包括儿茶素氧化产物与多糖、蛋白质、核酸和原花青素的非酶促氧化反应的产物。茶黄素受偶联氧化可以形成茶红素,邻醌聚合以及双簧烷醇的次级氧化也都可以形成茶红素,茶红素是红茶中的含量最多的多酚类氧化产物,约占红茶干物总量的5%~27%茶红素色泽棕红,是红茶汤色“红”的主要成分,也是汤味浓度和强度的重要物质,单其刺激性不如茶黄素,收敛性较强,滋味甜醇经Cripin(1968)、竹尾忠一(1976)、CattelI(1977)、0zaWa(1982)及Hazarike(1984)等用LH-20柱层析分离,将茶红素分为3部分,即高相对分子质量的TR-1,中相对分子质量的TR-2和低相对分子质量的TR-3。
其中TR-3的含量约占干物质的13%~18%,呈红褐色,微有收敛性,在460纳米处有较强的吸收,对茶汤滋味与汤色浓度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而TR-1(含量占干物质的2%~6%)和TR-2(含量占干物质的1%~3%)呈褐色,无收敛性,在460纳米处吸收率较低,能使汤色变暗,滋味变淡,阮宇成(1981)则将茶红素分为S1和Sl两类,SI对红荼茶汤的红艳色泽有积极作用,而SⅡ则有促使茶汤发暗的作用,因此,对红茶品质起消极的作用。
 
③茶褐素
这是一类十分复杂的化合物,可分为透析性和非透析性两部分,除多酚类氧化聚合产物外,还含有氨基酸、糖类等结合物,其色泽暗褐,滋味平淡,稍甜,量多,茶汤味淡发暗是红茶汤“暗”的主因,其含量一般占红茶干物质的3%~9%红茶品质要求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强、鲜爽,带“金圈”。
汤色优劣则决定于上述三大色素的含量及组成比例。TF、TR含量高,比例大(一般TF>0.7%,TR>10%,TR/TF=1015时),TB较少,汤品质优良:如TF少,汤亮度差:TR少汤红浅,说明发酵不足;TB多红暗不亮,说明发酵过度。红茶滋味的浓度、强度则与TR、TF、残留多酚及TR、TF的协调关系有关,鲜爽度的决定性成分则是TF、残留儿茶系以及氨基酸、咖啡碱等,所以TF、TR、儿茶素及氨基酸等是形成红茶茶汤品质及为重要的物质。
 
④冷后浑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TF、TR还能跟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而微带苦味的咖啡碱形成络合物。其粒径达10.6~10.7厘米。当在高温(接近100℃)时,各自呈游离状态,溶于热水,但随温度降低,它们通过羟基和酮基间的H键缔合形成络合物,茶汤由清转浑,表现出胶体特性,当茶汤冷却后呈黄浆色浑浊,这就是红茶的“冷后混”现象。
ChristopherPower等(1992)在研究红茶色素对冷后浑的作用时,发现在茶乳酪形成过程中红茶酚性色素成分茶红素类约占76%,茶黄素类约占12%,而黄酮苷约占2%。在茶乳酪形成过程中TFs和TRs之间有增效作用,咖啡碱有利于酚性物质包括TRs的沉淀。TFs、TRs与咖啡碱的络合物,与茶汤的鲜爽度好浓强度有关,因此,从冷后浑现象可间接判断茶汤品质。一般冷后浑较快,黄浆状明显,乳状物颜色较鲜明,汤质较好。
 
六、滇红茶的香气由哪些物质决定?
茶鲜叶中芳香物质为0.03%~0.05%,种类约80余种,并以具有青草气的青叶醇为主,制成红茶后,芳香油为0.01%~0.03%。红茶中的芳香油含量虽不及鲜叶,但经过萎凋和发酵过程,芳香物质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包括醇、醛、酮、酸、酯、内酯、酚酸类、含氮化合物及杂氧化合物。目前红茶中已鉴定的红茶香气物质达400余种。在红茶的香气组分中,究竟哪些成分决定红茶的香气?对此,山西贞等(1955~1969)、西条了康等(1967)致力于茶叶香气成分分析,至20世纪70代初从红茶中鉴定出240多种成分,并比较红茶和鲜叶的香气成分,发现鲜叶富含醇类化合物,而红茶则富含醛、酸类化合物。并进一步研究不同品种、不同茶季的红茶香气,证明香气组分在各品种间,尤其在远缘品种间确实存在差异(如红誉有较多的反-2-己烯醛、顺-2-戊烯醇等;而三籽所制红茶则以乙酸、水杨酸甲酯较高),香气组分亦因季节而变化,香气总量随茶季降低。山西贞等(1967)在对斯里兰卡、秘鲁、印度、中国台湾省和日本红茶的香气比较中,发现不同红茶类型的香气,芳樟醇及其氧化物与香叶醇和苯乙醇之比有差别,并认为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的总和是品质鉴定的指标。
 
Tirimanna(1973)在对具有花果型甜香的锡兰红茶中,鉴定出4-辛烷内酯、4-壬烷内酯,2,3-二甲基-2-壬烯-4-内酯、5-癸烷内酯、茉莉内酯和茉莉酮甲酯等6种化合物,香气强度都胜过二氢海癸内酯和茶螺烯酮。她认为,其中茉莉酮酸甲酯和茉莉内酯似乎是决定锡兰高香茶香气特征作用最大的成分。Cloughley(1982)分析了7个无性系红茶的挥发性化合物,明显表现出中国类型茶树鲜叶制的红茶以香叶醇居多,阿萨姆类型以芳樟醇居多,而中阿杂交的大吉岭、云南红茶则属中间型。
 
Neumann(1983)在研究中国主要红茶香气特征后指出,祁门和福建红茶香叶醇含量高,品种与印度茶相似的云南、两广红茶以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居多,香气接近印度大吉岭红茶香气,特别是云南红茶的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总量与印度、斯里兰卡红茶相近,苯大甲醇和a-苯乙醇(除云南红茶外)都高于印度、斯里兰卡红茶。综合以上研究,竹尾忠(1985)认为,红茶有3种类型的香型:第一种是以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占优势型;第二种是新中间型,含有芳樟醇和香叶醇:第三种是香叶醇占优势型。并指出,红茶香气特征与茶树遗传版特性有关,其特征香气鲜香和花香形成的基础是叶中脂类的降解物,如顺-2-己烯醛、反-2己烯醇及其酯类,以及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和香叶醇等单萜烯醇。
 
有很多关于挥发性香气化合物与红茶香气感官品质关系的研究。Wickremasinghe等(1973)和Yamanishi等(1978)假定保留时间比芳樟醇短的化合物对红茶香气有害,芳樟醇及其保留时间比它长的化合物对红茶香气品质有利,而将气相色谱中芳樟醇前洗脱的化合物峰面积与芳樟醇及其以后洗脱出的化合物的峰面积比作为一个指标,称为WickremasingheYamanishi比值。认为该比值愈小,则香气品质愈好有一些特种红茶却有白己独特的香气特征,如中国的祁门红茶、印度的大吉岭红茶以及斯里兰卡的乌瓦茶是世界最负盛名的三大名茶。
 
祁门红茶的香气独特称祁门香,有蔷薇和木香特征,据王华夫(1993)和汪德滋(1994)的研究,其主要香气物质包括高香的的香叶醇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苯乙醛、反-2-己烯醛、水杨酸甲酯、正己醛、β-紫罗酮、顺茉莉酮、橙花叔醇和苯乙醇等。
 
大吉岭红茶则具有与苹果或园叶葡萄似的香气,且和祁门红茶一样,木香叶很强,其主要香气化合物有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香叶醇、香叶酸、(E)-2-已烯酸、苯甲醇、己酸、2-苯基乙醇、(E)-3-已烯酸、2,6-二甲基-3,7-辛二烯-2,6二醇及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最后这两种化合物被认为是大吉岭红茶有麝香葡萄似的清香。而乌瓦茶则有铃兰和丁香花的清香特征,其主要香气成分以芳樟醇及及其氧化产物、水杨酸甲酯、反-2-己烯醇、顺-3-己烯醇、香叶醇、苯甲醇及β-一紫罗酮等。这表明,在红茶制造中,鲜叶中的在含量和种类上。红茶的香气,主要产生于红茶的制造过程,特别是发酵过程。
 
七、滇红茶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主要有哪些作用?
茶鲜叶中氨基化合物主要有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蛋白质含量为干物16%~19%,粗蛋白含量据其分析方法与条件不同差异很大,一般为20%~35%。氨基酸的含量约占鲜叶干物重的1.5%~4.0%,嫩叶中含量较多,老叶较少。已分离鉴定的氨基酸有25种以上在红茶制造中蛋白质含量减少,据安徽农学院(1961)分析资料,“祁红”在制造过程中鲜叶含蛋白质17.87%,毛茶则将为14.25%~17.05%。
 
氨基酸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比较复杂。在红茶的制造的萎凋阶段明显增加,以后个各工序又逐渐减少。在红茶制造的萎凋、揉捻和发酵阶段,由于酶和邻醌的作用,可使氨基酸氧化成醇、醛类香气。氨基酸除本身偶联氧化形成红茶香气物质醇、醛外,还是红茶加工中许多芳香物质形成的先质。
 
此外,氨基酸还参与红茶色素的形成。Vuataz和Braudenberger(1961)从刚发酵的斯里兰卡和干燥的红茶中分离出茶红色素,通过研究其性质发现,其中有0.55%的氮,将其水解后发现有丙氨酸、精氨酸、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脯氨酸、丝氢、酪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等十几种氨基酸。
 
萧伟祥等(1992)也将红茶汤中提取纯化的茶红素(TR)用0.2mol/LHCl在沸水浴上水解1h,水解产物进行微晶纤维素薄层层析鉴定,证实其中有茶氨酸的存在。Hazarika等(1984)在对茶红素组分分析中发现,氨基酸参与TR-1、TR-2、TR-3及TR-4的构成。在茶汤色泽反应中,TR-1和TR-2显微褐色,滋味较淡,TR-4黑褐色,它们是茶汤变暗的成分。而TR-3则呈红褐色,具有一定的收敛性,对茶汤的醇和滋味有一定的作用,对茶汤色泽最为有利。
 
八、滇红茶中的叶绿素有什么作用?
在红茶加工中,色泽由鲜叶的绿至红及棕色/乌黑色的转变,是依赖生物化学反应的两个要步骤,一是多酚类的氧化,鲜芽叶在多酚氧化酶作用下,使无色的酚转化为有色产物橙黄色的茶黄素和红棕色的茶红素;二是叶绿素的降解作用,包括水解和脱镁。在红茶制造中叶绿素的破坏从引起变化的原因来看,一是由于酶(叶绿素酶)的作用,所产生的生物化学变化,二是由于非酶作用(叶片中的酸性条件与烘干时热的共同作用);所促进的化学变化。从变化的形式看,一是水解,二是脱镁。
 
红茶制造的工序不同,叶绿素的存在环境状况不同,因而引起叶绿素产生破坏的主要原因和形式也会不同。在萎凋过程中,叶绿素的破坏主要受酶促水解,并且由于鲜叶不断失水,叶细胞内部向酸性转化,促进了这种水解作用。在揉捻和发酵过程中,叶绿素的破坏主要是脱镁作用,叶绿素含量出现迅速而大幅度的下降。在干燥过程,特别是干燥前期,由于高温湿热作用,叶绿素仍存在着脱镁作用及热酯解而破坏。其含量进一步下降。
 
脱镁叶绿素、脱镁叶绿酸和残余的叶绿素影响传统的红茶色泽。Pradip等(1993)还根据脱镁叶绿素/茶红素的比值将红茶外形色泽分为三类:棕黑色比值介于0.04~0.05,棕色比值通常低于0.04,而特别黑的茶比值高于0.05。
叶绿素及其降解产物是构成干茶及叶底色泽的主要物质,它们与红茶的内质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故对茶汤特征无多大贡献。但如果加工中叶绿素未得到足够破坏,残余过多,其绿色与茶多酚的有色氧化产物混合在一起,便形成“乌条”现象,而对于干茶色泽、叶底和茶汤等将起不良的影响。
 
九、滇红茶的保健功能和养生功效
滇红茶有滇红工夫茶和滇红碎茶两种。滇红工夫茶,又称滇红条茶,其特点是,芽叶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滋味浓烈,香气馥郁。滇红碎茶,又称滇红分级茶,其外形均匀,色泽乌润,滋味浓烈,香气鲜锐,汤色红亮。滇红茶是发酵茶,以云南大叶种茶树新芽叶为主要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滇红茶。
 
滇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滇红茶的化学成分如多酚类化合物及其氧化产物、生物碱、茶多糖等等,都有益于人体健康、预防控制疾病。研究滇红茶叶对人体生理功能功效的影响,特别是滇红茶饮料的预防和控制疾病效,对提高滇红茶叶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自本世纪60年代初,我国学者楼福庆等(1983)发现茶中儿茶素的氧化产物茶色素具有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与促纤溶作用后,红茶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一度较为冷落。然而,继绿茶多酚药理作用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的同时,国际间有关红茶及茶色素的药理研究与应用日趋活跃。
 
1995年,国际间合作研究课题—红茶对人体健康作用的研究正式启动,这项研究内容包括:动物癌症研究、动物心血管疾病研究、人体癌症研究,至1996年,这项研究已获得了一些阳性结果。茶色素药理作用研究的成果显示,红茶具有提神消疲、生津清热、利尿消炎、杀菌解毒、强壮骨骼、抗氧化、延缓衰老、养胃护胃、抗癌、舒张血管、有益心脏等功效,尤其在癌症的预防、抗突变、口腔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抗菌、抗病毒、治疗心血管疾病、治疗糖尿病等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云南大叶种茶树 多酚类化合物 云南大叶种茶 云南大叶种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滇红茶的产地是哪里呢
滇红茶的产地是哪里呢
其它茶区的滇红茶与凤庆红茶的
其它茶区的滇红茶与凤庆红茶的
滇红茶的茶史追溯
滇红茶的茶史追溯
不同滇红茶冲泡对比
不同滇红茶冲泡对比
云南滇红茶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云南滇红茶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滇红茶的鉴别方法
滇红茶的鉴别方法
滇红茶的发展历程
滇红茶的发展历程
滇红茶的泡法
滇红茶的泡法
凤牌滇红茶的初制工艺
凤牌滇红茶的初制工艺
柠檬加滇红茶的制作方法
柠檬加滇红茶的制作方法
滇红茶在饮泡时水温如何控制
滇红茶在饮泡时水温如何控制
滇红茶叶知识!
滇红茶叶知识!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