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信阳毛尖以其“细、圆、直、多白毫”的清美外形和“色泽翠绿,汤色清澈、香气高爽、滋味甘醇”的独特内质在国内外屡获金奖。那时候,信阳毛尖的最高标准还是一芽一叶。2000年前后,信阳出现“小浑淡”,茶农的本土毛尖难以卖出,茶客喝不到正宗的毛尖,信阳茶叶市场陷入困境。这时候,茶界流传着三大怪:西湖龙井干茶越作越黄,铁观音茶汤越来越绿,信阳毛尖越采越小。
1、什么是“小浑淡”?
信阳毛尖原本是采叶子的。1982年,河南省供销社制定信阳毛尖地方标准,最高标准就是一芽一叶,也没有哪项标准是采单芽的。
大概在2000年的时候,一方面,茶商将“毛尖”从字面上误解为“尖芽”,认为毛尖以芽头为佳品。正宗信阳毛尖还未开采时,外地茶商已经将外地早产茶叶炒制成芽茶,空运至信阳,以信阳毛尖的名义低价售卖,加上芽茶外观耐看,代理商纷纷采购芽茶,导致正宗信阳毛尖门庭冷落,甚至被认为是假毛尖。另一方面,人们追捧“贵如金”的明前茶,在采摘上偏向芽头,即便雨前单芽也被打上明前芽茶的标签,茶商更是争先恐后的模仿。过度追求不带叶的小芽头,冲泡出来的茶叶,因芽小、汤浑、味淡,被专家批评为“小浑淡”。
之后一些茶商又将“小浑淡”于与信阳毛尖联系在一起,以为“小浑淡”就是信阳毛尖。
“小浑淡”的说法迅速在茶行业广泛传播,很多茶商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将信阳毛尖理解为“小浑淡”。郑州茶城的茶商甚至告诉记者,“小浑淡”才是正宗的信阳毛尖。不少茶商表示,“汤越浑越是好毛尖”,“喝起来鲜爽,汤比较浑,芽小,信阳毛尖就是小浑淡”,“越浑的毛尖越好”……
一时间,“小浑淡”成为最受茶商欢迎的“信阳毛尖”。
2、自从有了“小浑淡”
在茶叶市场中,“小浑淡”尽管味道不如信阳毛尖的地道,一般人却品不出来,反而因外观耐看让商家和消费者容易接受,加上“小浑淡”的说法广泛传播,茶商认可“小浑淡”,茶农只好转向生产“小浑淡”。
最近几年,已经开始盛行纯芽毛尖。多数人认为纯芽好看,送礼也有面子。由于芽头数量有限,人工采摘效率低,导致“小浑淡”的产量较信阳毛尖大大减少,成本增加,茶农利益受损。
消费者购买信阳毛尖,却喝出了“小浑 淡”的味道,由此对正宗信阳毛尖产生误解,甚至不再喝信阳毛尖,而去购买其他的茶叶品味。
3、“小浑淡”不是好茶叶
1982年河南省供销社制定的信阳毛尖最高标准是一芽一叶,2004年实施的信阳毛尖茶河南省地方标准时,特优和特级信阳毛尖均为一芽一叶组成,但到了2008年信阳毛尖的“国标”出台时,信阳毛尖的最高标准变成了“85%以上单芽,其余为一芽一叶初展”。对于这项“国标”,有茶农认为这是错误消费观念和畸形市场导向的结果,这份“国标”的制定也并未征求广大茶农的意见。
信阳市茶叶协会名誉会长宋效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口感上来比,芽头茶不如一芽一叶的口感好。由于只重视外观,最应被强调的口感反而被忽略了。
河南茶叶协会高级顾问李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汤浑、味涩、味淡、生青气重的信阳毛尖,不能代表信阳毛尖的水准,应该得到纠正。
一些信阳本土茶友认为,判断信阳毛尖好坏最有说服力的标准就是口感。尖刚刚长出,品相确实很好看,但味道却没出来,口感自然很淡。真正好喝的,是一芽一叶或多叶,茶香汤清,回味绵长。
4、拒绝“小浑淡”,回归毛尖本色
4月29日,在信阳毛尖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00周年座谈会上,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宋效忠公开表态说,现在亟须转变信阳毛尖的“芽头观念”。在他看来,过度追求芽头茶,会导致信阳毛尖的产量低、成本高,并且口感不一定好,不利于信阳毛尖发展。
中国著名茶叶专家欧阳道坤认为,信阳毛尖是“小浑淡”,是对信阳毛尖的误解。在过去10多年里,信阳毛尖一直走在“歧路”上,对茶农、消费者以及信阳毛尖品牌,都是极大伤害。信阳毛尖的传统是一芽一叶,其他绿茶中也没有哪一种是单做芽头的,长此发展,对信阳毛尖的品牌是致命打击。如果不能把信阳毛尖的价值感拉回正确的轨道,信阳毛尖品牌将走向毁灭!
近几年,信阳茶农赵凡国在不同场合坚持以摆擂斗茶的形式,呼吁制止生产销售“小浑淡”信阳毛尖。
目前,政府官方、茶叶专家、茶企茶农等已经注意到“小浑淡”给信阳毛尖带来的困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市场将最终选择正宗的信阳毛尖。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