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年春天,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到了九龙窠,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每逢春天茶树发芽,我们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后要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他们带着一些和尚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
“大红袍”自古是万茶之尊,是武夷岩茶的代名词。但因历史久远,战乱频仍,文献流失,“大红袍”的身世和武夷山的船棺一样,成了一个千古之谜,招引着人们去苦苦探寻和考证。但大都没有结果,仍然停留在民间说法和神话传奇的层面。这些说法归纳起来无非“状元报恩”、“皇后治病”、“县丞祭茶”、“猴子采摘”、“县长命名”等几个脚本。
“皇后治病”一说显然站不住脚。历史上离武夷山最近的京城是南宋的杭州城,依当时的信息和交通条件,从皇后“突然得病”,到找到“大红袍”治好病,起码要花费几个月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个说法显然不符合一般的逻辑。
“县丞祭茶”之说也有点牵强。武夷山虽然自古有祭茶的习俗,但县丞作为七品小官穿大红袍祭茶也不合乎古代严格的着装礼制。
“大红袍”虽然生长在岩壁上,但不至于高不可攀。早在3000多年前,武夷山的山民们都能把船棺安放到几百米高的悬崖上,何况那区区的几十米岩壁。无疑,“猴子采茶”之说是藐视了武夷山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