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听了后只有一个念头:真的如此吗?
红茶发酵这一步骤的实质是鲜叶细胞组织受损,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酶促氧化聚合反应,从而形成茶红素、茶黄素等有色物质和红茶特有的香味物质。“冷后浑”可以作为判定一款红茶品质优劣的标准,而“冷后浑”的实质是“咖啡因”和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TF、TR在茶汤冷掉时形成的络合物,通常品质差的红茶没有此现象,主要是因为“茶黄素”含量太低,而茶黄素就是在发酵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产物再次氧化聚合形成的,因此发酵是红茶品质优劣的决定性工艺。
二者到底哪里不一样
首先,“晒红”工艺是比“烘红”简单而且快速。滇红属于工夫红茶,它的高香就是需要最后一步高温烘,香气才出来,而“晒红”是先低温烘一下,然后通过日光晒干,香气明显就淡薄了许多,很多工艺不到位的晒红,反而会出现臭青味,或又是发酵程度不够,涩底重,甚至是直接酸掉了;
确实,“高温”成就红茶高香,但也因此,其含有的酶失活,不再能够进行氧化和聚合等活动,长时间的储存会让“烘红”香气逸散得很厉害,内含物质也会被消耗殆尽,所以大多数烘焙型的茶类都不建议自然情况下长期存放。但这并不是灌输“晒红”也能“越陈越香”的理由,这不是又给用户灌输了“存茶”的想法?
况且,对于酶的部分活性物质还存在的“晒红”,压成饼等它陈化,等到的不是醇滑的滋味,而是寡淡,随着存放时间一长,仅存的部分酶活性物质在转化,但伴随着失活的那部分物质在消耗,并且消耗的速度大于所谓的“转化”速度,所谓的“转化”价值就不值一提了。
提出这个“噱头”的人,不觉得这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传统红茶经过“全发酵”这一步骤,茶多酚减少了90%以上,因而红茶茶性温和,不刺激,喝了不怕失眠,肠胃不好的群体也能喝,可以说是老少皆宜;而发酵轻的“晒红”,茶多酚含量较“烘红”高出许多,刺激性还存在,茶的“寒”性也存在,恐怕不是所有群体都能接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