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韵是什么?
乾隆皇帝在《冬夜煎茶》里说“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品武夷岩茶时,“岩骨花香”也时常为人提及。其实,“骨鲠”和“岩骨”指的都是同一样事物——“岩韵”。
“岩韵”本就只能意会,更兼武夷岩茶种类繁多,山场不同,工艺复杂,茶汤滋味香气也变化万千;加之每个人的口味、品鉴能力也不相同,对岩韵的感受、理解自然也不一。如此种种,使岩韵变得更为扑朔迷离,对其下定义更是不易。
百度百科里,对岩韵的定义是这样的:
岩韵,俗称“岩石味”,是一种味感特别醇而厚、而能长留舌本回味持久深长的感觉,又称“茶底硬”,一般在砾质沙壤的茶园中更为突出。
而从科学的角度,茶叶中风味品质成分,主要包括氨基酸、糖类、维生素类等香气成分和滋味成分,它们共同作用决定了茶叶的风味,因此,武夷岩茶中的“岩韵”是所有代谢物组分、形态和浓度等的综合反映。当然,茶叶中的代谢产物数目繁多,差异巨大,不仅浓度变化大、组成也十分复杂,要以此为基准对“岩韵”进行分析,以目前的技术手段还很难做到。
岩韵的影响因素
一、良好的地利条件是武夷岩茶“ 岩韵” 的基础。
武夷山市地处中国茶树最适生长带。首先,大武夷山脉黄冈山北拒寒流、南迎暖风,其年均温18.5℃,年降雨量2000mm,相对湿度80%,有效日照1350h,雾日100d以上。其次,武夷山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丰富,土壤绝大多数为火山砾岩、砾质砂岩、砂质页岩及页岩风化所成,pH值为4.0-6.0。最后,武夷山山岩谷地,涧水常流,植被繁茂,土壤透水性好、水热条件优越,树在大量漫射光照射下,茶芽生长旺盛,内涵丰富。综上,生长于这样的自然环境的茶叶,所制造出来的武夷岩茶,岩骨显露,山场特征明显。
当然,即使茶树产地都在武夷山,武夷岩茶还是因产地的细微差异而分为正岩茶、半岩茶和洲茶三类。正岩茶产自武夷山景区内部,以“三坑两涧”茶园为代表的区域;半岩茶来自三坑两涧等核心茶园以外、九曲溪之内的区域;洲茶则产于景区以外的武夷茶园。正岩茶香高味浓、醇而不涩, “岩韵”深厚,其品质显著优于半岩茶和洲茶。
二、精湛的制作技艺凸显武夷岩茶“岩韵”。
武夷岩茶加工工艺相当独特。近代茶学家陈椽说“武夷岩茶创制技术独一无二,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制作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虽有夸张,却也表明我国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之精湛。2006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武夷岩茶制作技艺被就榜上有名。
武夷岩茶做青时采取“两晒两凉”,重轻结合,看青做青,双炒双揉、去沤提香、成条为主,初焙、复焙,熟化香气,色味俱全,是“岩韵”形成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制茶时天气条件影响武夷岩茶“岩韵”的形成。
制茶时的天气条件,直接影响“岩韵”的形成。正如释超全《武夷茶歌》中所述“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晴天能为卓越的“岩韵”加持,阴天则更考验制茶师傅的技艺。民间俗语“立夏三天是宝,三天是草”,所表达的意思是:立夏时节正是武夷山当家品种水仙与肉桂的芽期。晴天更能制造好品质的岩茶。如果遇上雨天,制作难度加大,则会影响品质。此时若推后时间制作, 芽叶则太老致使品质下降。
当然,除以上三点外,树龄、树种、耕作方式等因素都会武夷岩茶的茶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岩韵的品鉴方法
其实,早有人将“岩韵”归纳总结为“香、清、甘、活”四字,一般的岩茶都可体现“香”,等而上之才体现“清”,再上之才表现出“甘”,最佳者才表现为“活”。但如此描述未免令人略有些摸不着头脑,因此,再简化一下,即为以下三点:
一,品香。好的岩茶香气芬芳馥郁,具幽兰之胜,锐则浓长,清则幽远,丰富幽雅、持久。且温度降低后杯盖或杯底还会有留香。
三,回味。岩茶饮后有三回味。一为舌根回味甘甜,满口生津;二为齿颊回味甘醇,留香尽日;三为喉底回味甘爽,气脉畅通。
其实,岩韵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概念,即使现代科学完全解析出了它的所有化合物,也不过窥其一角。“岩韵是品饮武夷岩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以感官体验、化学特征、哲理表征与精神特征及审美特征为内容的,从生理感官到精神审美的综合感受”,总的来说,岩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审美性,是一种综合性的美感。它既需要我们经验的积累,也需要对美的感知。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来碗武夷岩茶吧。
参考资料:
1.《武夷岩茶“岩韵”成因分析与品鉴要领》,林燕萍,武夷学院学报
2.《一方水土养一方茶: 产地影响武夷岩茶品质的代谢组基础》,周志, 薛俊鹏,卓座品etc.,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3.《武夷岩茶“岩韵”审美观生成论》,齐学东,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4.《武夷岩茶的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古村里茶叶,百家号
5.《什么是武夷岩韵?三个层面感受武夷岩韵!》,茶闻趣谈,百家号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