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的蒸炒烘晒青,味道有哪些不同?
时间:2020-03-06来源:神州茶韵 作者:佚名浏览:
次
绿茶的制作工艺大致分为摊放、杀青、揉捻和烘干,其中关键的工艺是杀青。
中国人喝了几千年的
茶,从陆羽的《
茶经》开始,距今大概有1200多年的
历史,在这段时间里,从唐朝至宋朝,乃至明朝的前期和中期,喝的全是
绿茶。而青茶、
红茶、
黑茶等
茶类,是在明清之后才逐一产生的。
蒸汽
杀青是我国古代的
杀青方法,是利用蒸汽量来破坏鲜叶中
活性酶。唐宋时期及明朝早期,蒸青是主流的
茶叶杀青方式。
蒸青
绿茶怎么做呢?打个简单的比方,家里买回来一把青菜,把菜在水里快速的烫熟捞出,这样做出的菜仍然保持着青绿色,且非常均匀。蒸青
茶叶也是用类似的方式进行
杀青。
蒸青
绿茶以鲜为贵,恩施玉露就是中国最有名的一款蒸青
绿茶,它产自湖北西部的恩施,色泽苍翠绿润,毫白如玉,是一款口感很鲜醇的茶。
炒青是以
炒制杀青并同步干燥。也就是在
炒制的过程中,干燥、成香、造型三个步骤是同步完成的。
一是通过高温
炒制,在钝化了
活性酶的同时也脱去了水分;
二是形成更加成熟的芳香物质;
三是完成了造型,可以是扁形茶、针形茶等。
虽然各地
炒青绿茶品质有差异,但高级茶有共同的品质要求:
干茶外形条索紧直、匀整、有锋苗、不断碎,色泽翠绿丰润,调和一致;
内质要求香高持久、最好具有熟栗香,香气纯正,
汤色清澈、黄绿明亮;
滋味浓醇爽口,不带苦涩;
唐宋时期,用来做
贡茶的,全部是
采摘嫩嫩的芽头。而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认为唐宋宫廷的
饮茶法过于“繁琐”,制茶过程更是劳民伤财,于是“废团改散”,倡导民间采用
散茶泡饮。
朱元璋的这一举措最大的作用,便是促进了民间
喝茶的普及,在消费量的诉求下,茶的
采摘由芽头加上一片叶子,变为一芽一叶。
加了这片叶子之后,
杀青的难度就上来了,必须得贴着锅压扁它,让它均匀受热,又不能炒焦,又要彻底靠高温来钝化
活性酶,这就是扁形茶的真正来历,
西湖龙井也是这种做法的典型代表。
也正因为加了这一片叶子,茶的
内含物更丰富,喝起来也就更香、更饱满了。
锅炒
杀青后
烘干的
绿茶称
烘青,其品质、外形、条索比炒青稍松,墨绿油润,气韵清香,滋味醇和,
汤色黄绿明亮。
烘青绿茶有两个好处,一是
杀青以炒和烘相结合,分段设计完成,产量容易提高,稳定性较好;二是降低了人工成本。
特种
烘青即
烘青名优茶,均具有独特的品质特征。其干茶外形细秀多锋苗,显毫,色泽翠绿鲜活;内质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甘活。如
黄山毛峰、
太平猴魁、
六安瓜片、敬亭绿雪等。
普通
烘青经精制后称毛
烘青,大部分用作窨制各种
花茶的茶坯。外形条索紧直完整,显锋毫,色泽深绿油润,内质香气清高,
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醇,
叶底匀整嫩绿明亮。
晒青绿茶是指鲜叶经过锅炒
杀青、揉捻以后,利用日光
晒干的
绿茶,主产于云南、四川、湖北、广西、陕西等省区。
晒青一般特征是条索尙紧结,色泽乌绿欠润,香气低闷。
但由于日晒的温度较低,时间较长,较多地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制出来的
茶叶滋味浓厚,且带有一股日晒特有的味道,喜欢的
茶人称之为“浓浓的太阳味”。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