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用智慧与经验总结出来的关于四季的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古人们安排着农事的时间,周而复始地在田地间劳作。
而对于
茶叶而言,这些节气也有着特殊的含义,于是我们有了清明茶、谷雨茶、明前茶等节气茶。除去节气,不同的季节对于
茶叶也有不同的影响。
一年分四季,有三个季节都适宜
茶叶的生长,春、夏、秋,从
春茶到
秋茶,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光、水、热条件,赋予了
茶叶不同的滋味与内质。
这种划分也会根据
茶园维度的差异,由南向北逐渐推迟,并且同一地区的
茶园,也会因为种植年份、种植海拔的不同,
采摘时间存在差异。
在大众的认知中,所有
茶类在不同季节里,都是以
春茶为贵,不论是从何角度出发,
春茶的珍贵都好像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也有了“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
那这样的结论倒是是不是真实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以
工夫红茶为例,通过
茶叶内部不同物质的数据,来验证不同季节
采摘的茶叶是否是
春茶最佳!
我们将从三个角度出发去探究不同季节的
红茶,分别是
茶叶的内质构成以及含量,
茶叶的芳香物质含量和
茶叶的感官审品,彻底的对三个季节的
工夫红茶进行分析。
01
一、根据李丹阳与付静对于
茶叶进行的实验可知,
茶叶的
内含物质构成在各个季节都没有什么差别,主要物质为
茶多酚、可溶性糖、游离
氨基酸、咖啡碱等。
在对不同的样品进行实验可得出,
红茶中有35% 一45%物质是可溶于沸水的,其中包括上述的几类物质,而它们也与
茶叶的品质息息相关。
(注:图表中,1、2代表春季,3、4代表夏季,5、6代表秋季)
从研究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茶多酚物质含量是所有物质中占比最高的,而从季节分配上看,
茶叶的
茶多酚含量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春季会稍稍占些优势;
再看游离
氨基酸含量,不同的实验都能看出
红茶春季的游离
氨基酸含量最高,其次是夏季,最后是秋季;
接下来是咖啡碱,三季
茶叶中,夏季
红茶的咖啡碱含量最高,其次是春季,含量最低的是秋季,于是我们便可以知道夏季的
茶叶的苦涩感更强;
最后看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多少的排列依次为:春季含量>秋季含量>夏季含量。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春季
茶类的鲜爽感、甜味最佳,夏季
茶类较为苦涩,秋季
茶类于二者之间,第一局为
春茶胜。
02
芳香物质
在香气方面,不同季节的
红茶的芳香物质成分也差不离,大多是在含量多少上有区别。
不同季节的
红茶样品中,都有着50种芳香物质,其中有13种醇类、20种醛类、6种烯类、6种酮类以及香叶酸、1-乙基-2-甲酰吡咯和二甲硫。
其中醛类香气物质是
红茶香气的主要物质,占据了全部芳香物质的44.86%~60.79%,而在三季中,春季
采摘的
红茶内含的醇类物质含量最高,夏季与秋季的含量相当。
春季的醇类物质含量中最高的是香叶醇,其香气温和、甜蜜,类似于
玫瑰花的气息,因此春季的
茶叶气息香甜。
醛类香气物质是
红茶芳香物质种类中最多的一类,一共有20种,含量在所有芳香物质中占了15.67%~37.12%,这其中夏季
采摘的
红茶醛类物质含量最高,春季最低,醛类物质的香气为坚果香。
酯类香气物质上,最低的是夏季
采摘的
红茶,而春季和秋季
采摘的
红茶含量接近,含量高于夏季。
03
感官审评结果
从外形上看,春季
红茶的条索最为紧细、乌润、锋苗显,夏季
红茶的条索卷曲尚紧,最为匀整,而 秋季
红茶的条索尚紧,毫较显。
从
汤色上看,春季红
茶汤色红亮,金圈明显,而夏季与秋季的红
茶汤色亦是红亮,但不及春季。
从
茶汤滋味上看,春季
茶汤的
茶味鲜,滋味浓,醇厚鲜爽;夏季
红茶的滋味较浓,但醇度不够,还有酸感;秋季
红茶的滋味醇和平和。由此可知春季茶的滋味最佳。
最后是对于
茶香的对比,春季
红茶的香气浓郁纯正,为花香型;夏季
红茶的香气较为纯正;秋季
茶香最为纯正。
综上所述,综合各种条件,各种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春季
红茶确实为
红茶中的最佳,次之为
秋茶,再次为
夏茶,因此夏季也很少会有
茶农采摘茶叶制茶。
参考资料:
1、《不同
采摘季节
工夫红茶品质的研究》,付静,《食品科技》2017年第42卷第11期;
2、《不同季节
红茶的感官品质及内含成分分析》,李丹阳,韩明红,王妮妮,傅财,《落叶果树》2016,48(6)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