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韵”的最初的启示
最早说及“岩”、“骨”之类的,当系明代吴拭。他在《武夷杂记》中说:“武夷茶自蔡君谟(即蔡襄),始谓其味过于北苑、龙团,周右文极抑之。盖缘山中不谙制焙法,一味计多苟利过也。余试少许,制以松罗法,汲虎啸岩下语儿泉烹之,三德具备,带云石而复有甘软气。”(见清·陆廷灿《续茶经·茶之源》)。此处说的“制以松罗法”,虽系炒青绿茶,但也具有“云石甘软气”。此“云石”二字,可否理解为后人说的“岩骨”、“岩韵”呢?
清代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在位于1736~1795),领会就更深了。他在《冬夜烹茶》诗中写到:“清夜迢迢星耿耿,银檠明灭兰膏冷。更深何物可浇书,不用香醅用苦茗。建城杂进士贡茶,一一有味须自领。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葵花玉蕲旧标名,接笋峰(武夷峰名)头发新颖。……”(见清《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三十卷》)。诗中之“骨鲠”之“骨”当可理解为“山骨”、“岩骨”吧?所以这位好品茶的皇帝认定“就中武夷品最佳”的理由,是它“气味清和兼骨鲠”。笔者认为“气味清和”之茶易找,“兼骨鲠”之茶则不多,这当是“岩韵”之力吧!
武夷山茶农、茶人评论武夷岩茶的感觉有:“不轻飘”、“有骨头”、“厚重”、“长久”“齿颊生香”、“过喉润滑”等,这是朴实的表达。总之,武夷岩茶有其独特风格。乌龙茶泰斗张天福高度归纳其因果是“由于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的熏陶,遂使岩茶品具特殊的‘岩骨花香’的‘岩韵’”(见张天福《福建乌龙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