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产茶,历史悠久。碧螺春的由来,据《清嘉录》记载,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说洞庭山有个碧螺峰,石壁上生出几株野茶,每年这里的老百姓把它采来饮用。有一年,采茶季节到了,老百姓上山一看,茶叶长得特别茂盛。大家一个劲地采,竹筐都装不下,就放在怀里。
茶叶一到怀里,受了热气,异香忽发?,一个个异口同声惊呼“吓煞人香!”从此以后,采茶者都不用竹筐,采来都放在怀里,并且把这种茶叶叫做“吓煞人香”。香煞人是吴中方言,意思是说这种茶特别香。其中当地有位叫朱正元的,特别精通此茶的制法,制出的茶叶,品质极好。
有一年(1699年),清朝康熙皇帝到太湖游览,巡抚宋荦进献此“吓煞人香”茶,康熙皇帝品饮后觉得味道很好,但名字却不雅,因此茶为碧螺峰所产,赐题该茶为“碧螺春”。自此以后,碧螺春遂得名,闻名遐迩,流传至今。
碧螺春的闻名当然与美丽的传说是分不开的,但是,其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与精湛的采制是它流传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的根本。碧螺春茶乡,是太湖之滨洞庭的东山和西山,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的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湖中烟波浩渺,碧水荡漾。洞庭东山是一个宛如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与此山相对,相隔约几公里的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相传是吴王夫差和西施的避暑胜地。
洞庭二山,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山水相依,云雾弥漫,空气清新,非常适宜于茶树生长。东山和西山是茶叶之乡,也是水果之乡。这里的茶树与桃、李、杏、橘、柿、枣、枇杷、白果、石榴等喷香吐蜜的果木章程间种,高层为果树,低层为茶树,果树和茶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融为一体,花香、果香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
因生长在果树丛中,碧螺春的茶叶非常娇嫩,采摘必须非常及时和细致。高级碧螺春在春分前后便开始采制,清明时正是采制的黄金季节。采摘时要采细嫩的一芽一叶,变一叶,一定要是刚开展的,称之为“雀舌”。采回的细嫩芽叶要仔细拣剔,制作时要根据不同的鲜叶严格掌握好鲜叶的用量、火工、做形的用力大小。从采、拣到制,三道工序都必须非常精细。只有细嫩的芽叶,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才能形成碧螺春色香味形俱美的独特风格。
品尝碧螺春,宜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冲泡,冲泡时不必加盖,所用开水以80℃左右为宜。冲泡时先将开水冲人杯中,然后再置茶人杯,茶人杯中即沉杯底,这里只见杯中犹如白云翻滚,雪花飞舞,叶底成朵,鲜嫩如生。细细品尝,清香袭人,滋味甘鲜,沁人心脾。碧螺春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在众多的名茶中,它的细秀是出了名的。据分析,500克的碧螺春茶,共有芽叶六七万朵,可见其功夫之深、芽叶细嫩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