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砖茶产自我国砖茶之乡的湖北赤壁,又名为红砖,是一种紧压型的红茶。米砖原料分为洒面、洒阍和里茶三种规格,因其洒面及里茶均用茶未,故称米砖。米砖茶根据原料和加工制作的不同又分为特级米砖茶和普通米砖茶两种。米砖外形美观,砖模棱角分明,纹面图案清晰秀丽,色泽乌亮,内质汤色红浓,香纯和,味醇厚。是国内砖茶中独树一帜的红砖茶。
羊楼洞是我国最著名的砖茶产地。羊楼洞,在湖北省东南部,蒲圻市蒲圻镇西南30公里,西北距赵李桥镇4公里。这里地处鄂南丘陵地带,境内有发源于千步岭的羊楼洞港(又名松峰港),汇同“观音泉”水从东南穿镇而过,山清水秀,峻岭连绵,自古以来为我国著名的“茶乡”,是我国最著名的砖茶产地。
“羊楼洞”一名的来历,相传从前有位外乡姓雷的文士,流落至此,为这里的山水所动,特建了一座风雅别致的木楼,上面可饲羊,下面有泉水洞养鱼,因此而得名。羊楼洞原为山区集镇,1951年划为区辖镇,隶属赵李桥区,现在升为市辖镇,属蒲圻市。全镇有一条南北向街道,伴有数条“丁”字形街巷,街跨羊楼洞港而建,靠东面港上大多为水上吊楼建筑。镇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人口0.2万。
羊楼洞素有“砖茶之乡”之称,其境南的松峰山,海拔256.6米,又名芙蓉山,因盛产芙蓉而得名。这里山峦起伏,气候湿润。云缠雾绕,土壤(黄红壤)呈酸性反映,天然宜茶,产茶历史悠久。据传早在唐代太和年间(公元827~835年),皇昭普种山茶起,此地便将野生山茶进行人工培植,是蒲圻著名特产“松峰绿茶”的最早产地,史称“松峰茶”,随着松峰茶的闻名,这里的茶叶加工逐渐开始兴旺,到了明代中叶,就利用镇东南的“观音泉”水压制砖茶,以质坚、味醇著名,与其他水压制的砖茶,有显著差别,从清道光年间开始,这里开坊设庄,极盛时期茶庄达200多家,精制青砖、米砖和各种绿茶、老青茶,所产砖茶驰名中外,迄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
米砖的生产历史较长,仅次于青砖。湖北砖茶,原是山西帮经营,先在鄂南设庄收购毛茶加工砖茶,19世纪中叶,咸宁县羊楼洞产80余万斤。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侵略者的入侵,英、俄、日、德商纷纷到鄂南占地建场,专门经营传统的砖茶,使蒲圻羊楼洞成了湖北砖茶的集中产地。抗日战争胜利后,羊楼洞茶坊,茶庄相继倒闭,羊楼洞集镇也随之萧条。至解放时,茶庄只剩下几家。解放后,人民政府迅速恢复了砖茶的生产,于1953年8月砖茶厂从羊楼洞镇迁至京广铁路线上的赵李桥,成立国营羊楼洞茶场。
湖北省赵李桥茶厂生产砖茶历史源远流长、久负盛名。该厂前身是中国茶叶公司羊楼洞砖茶厂,当时由"民生"、"复兴"、"义兴"、"天源茂"和"聚兴顺"5家茶庄合并而成立。产品溯源于紧茶、饼茶和帽茶,逐步演变成了近代的青砖茶和米砖茶。据《新唐书?隐逸传》中记载,早在唐代贞元年间(公元795年左右),陆羽著《茶经》书中描述内地"尚茶成风",长江中下游的羊楼洞(今属赵李桥镇)一带种植加工茶叶;河北《万全县志》记载,宋朝景德年中叶(1006年左右),官府以两湖饼茶与蒙古进行茶马交易,并以张家口为蒙汉"互市之所"。到明朝中期(公元1400年左右),羊楼洞的制茶业已相当发达,改进了制茶工艺,初制后的茶叶还要经过拣筛、蒸汽加热,再压制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呈现出青砖茶的雏形。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0),山西商人在羊楼洞开设了数家茶庄,其中"三玉川"、"巨盛川"茶庄实力较强,他们两家与蒙古最大的茶商字号"大盛魁"建立了联盟,其产品在蒙古牧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将"川"字标记压印在青砖茶上以此取信于民并区别于其他商号。洞产砖茶顺长江、逆汉水、至黄河、到大漠,经俄罗斯的恰克图转口销往欧洲各国,年均达到40000担以上。清咸丰年间,这里的制茶技术进一步改进,砖茶生产大规模进行,大小茶庄达60-70家。"川"字商号的青砖茶品质最好,信誉颇佳,规模也最大,牧民上市购买砖茶时,只认"川"字商号茶,用手触摸到"三道杠"才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川"字商号青砖茶历经数百年,深入人心,并畅销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