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六堡茶,很多茶友心目中一下子会跳出“年份”、“槟榔香”、“大马仓”等关键词。但对于其产地状况、用料、工艺、品饮价值等重要信息,存在诸多争议与疑问。近日,笔者借参观南宁第五届茶博会之机,专程赴梧州六堡镇进行了实地考察。
六堡茶的原产地六堡镇,街头分布着十余家茶庄,店面大多“有品无牌”,经销当地茶农零散加工的传统六堡茶,包装以粗犷的竹筐、竹篓为主,几乎等同于销售原料而非规范的商品。即使在南宁茶展上,品牌厂商的产品大都停留在原始的竹筐、竹篓包装阶段。如果去掉外包装,很难分得清各厂的区别,品牌导向的作用非常微弱。
六堡茶的原料来源问题,在《六堡茶地方标准》中有明确定义:“是以符合六堡茶产地环境条件的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初揉、渥堆发酵、复揉、干燥等六堡茶传统初制工艺加工制成的毛茶”。按行业公认的说法,六堡茶原料主产区为六堡镇恭州村、黑石村、罗笛村等,以恭州村茶及黑石村茶品质最佳。近年来,受制于原产地毛茶产量及成本因素,六堡茶的原料来源实际上已扩充至广西全境,以及相邻的广东罗定、肇庆及云南、越南等地,经传统工艺加工后上市销售,这在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对初入门的茶友来说,买到真正的六堡镇原种六堡茶,并非易事。
六堡茶的品质判断,更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话题。在六堡镇开店多年的本地人黄先生直言不讳,“筐筐原料不同、工艺不同、陈放时间不同,口感肯定千差万别,开汤才能大致判断好不好喝,定价的弹性也大。”仅从口感判断,六堡茶特有的“陈味”、“槟榔香”是否适口,又因人而异,无统一品鉴标准,这也是很多茶友不敢轻易出手的主要原因。
伴随着普洱茶“老茶”炒作热潮,号称马来西亚回流“老六堡”不断进入藏家视线。当然,这类“老六堡”必定价格不菲,且有“故事”可讲。相对于其它茶类,六堡茶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明确自身定位、完善产品体系。近十年来,梧州市涌现出上百家六堡茶厂,其中取得QS认证的有四十余家,但各个厂家对用料、工艺讳莫如深,产品分类混乱,同质化竞争严重。在缺乏品牌认知、品鉴常识的前提下,普通消费者即使想尝试一下,也往往无所适从。
原属小众的“六堡茶”,只有打破封闭的产销“暗箱”思维,在产品观感、用户体验、价格体系等方面多花心思,方有望培养起一批高忠诚度的核心用户群,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品牌之路。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