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着一芽两叶的标准,轻捏茶芽,不触碰到芽心,迅速而有力地将茶芽提起,发出清脆的“叭”。提起而非掐断,正是为了减少茶汁从断口处溢出。
采下的茶芽被放进竹篓里,需得是这手工编织的竹篓才能通风,不会闷到细嫩茶芽,也开始了极速24小时之旅。
10个小时后,锅中的温度渐起,倒入鲜叶,青翠的叶子开始在锅中翻飞。
炒茶师每隔几十秒就用手从锅中轻取一把茶芽,感受下芽头的干湿度,茶芽中80%的水被抽离到空气中,芽中的酚类、醇类跟随水流出在火上发生反应,激发出更多的香气成分,于是满室生香,空气中最终渐渐出现苯甲醇、香叶醇、吡嗪、吡咯等带焦糖香气物质,闻起来像是炒栗香。
此时的茶叶还暖烘烘的,外干内湿,空气中的水分慢慢渗入茶叶,茶叶水分分布达到里外均匀,梗叶均匀。不一会儿,叶片像是卸下戒备一样,变得松软。
最后一道流程“辉锅”,一口上了年岁的锅,锅底锃亮,徒手下200多度的锅中,只有皮肤的亲自触碰,才能指挥得好这火与水。辉上一道锅,再摊晾一会儿,然后继续辉锅,“小火慢炖”,让20%多的水分,在师傅的抓、按、抖中,慢慢减少。
第24个小时:这片龙井的含水量最终停留在5%~7%。香气被包裹在茶中,黄中泛绿的外形,紧致而修长。
水分低于5%,茶叶将变焦,无法饮用,而高于7%,则茶叶不利于存放,极易返潮。西湖龙井,便是水与火的洗礼。活下来的,就有机会在一杯开水中复活,而被炒制失败的,则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只能遗弃。所有这一切,都凭借炒茶师的经验和双手。
水火之歌,渐入尾音,只有满室的板栗清甜,让人发馋,如同回音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