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茶?六安茶?六安瓜片?
“安茶,不就是六安瓜片吗?”
提起安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很可能是六安瓜片,或是《红楼梦》中贾母拒而不喝的六安茶。认为安茶、六安茶、六安瓜片说的是同一样东西的,也大有人在。
事实上,它们是三种不一样的茶,但都和“六安”扯上了关系,看似剪不断理还乱。要理清这个“三角关系”,还得先从史料中最早被记载的“正牌”六安茶说起。
故宫博物馆研究员刘宝健曾在《三联生活周刊》中撰文写道:“产自安徽六安州与霍山县两地的六安茶,迟至汉代就已有记载,至唐代时小有名气。其名曾为霍茶、瑞草魁、仙芽、天柱茶等,至明代始称六安茶。”六安茶被列为贡茶,也是在明代。清嘉庆年间的《六安州志》记载:“天下产茶州县数十,惟六安茶为官廷常进之品。”《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写妙玉向贾母献茶,贾母应道:“我不吃六安茶。”清代《乡言解颐》中用“金粉装修门面华,徽商竞货六安茶”来形容当时六安茶在京师备受追捧的热闹场景。这些文字中提及的,都是历史上名震一时的贡品六安茶,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正牌”六安茶。
为什么要特意加上“正牌”二字?因为历史上还出现过另一种“六安茶”——那便是披上了“六安茶”外衣的祁门安茶。
祁门红茶问世以前,安茶可以说是祁门茶界的“老大”,安茶茶号遍布祁门,到民国时期仍有近50家。每家茶号都有自己的茶票,上面印有龙凤呈祥等精美图案,也有简单的介绍文字,相当于现在的产品说明书或防伪证书。民国时期的“孙义顺”安茶茶票上写着:“具报单人安徽孙义顺安茶号,向在六安采办雨前上上细嫩真春芽蕊,加工拣选,不惜资本……”我们在中国祁门红茶博物馆里看到了同是民国时期的“胡矩春”安茶票,虽然在最醒目的地方标注的是“卫生茶”、“新安”字样,但下方有小字说明:“我华族茶产所在多有,惟我六安茶独具一种天然特质……”以前像这样把“六安”、“六安茶”、“六安贡品”等字样印在安茶茶票上的情况比比皆是,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马来西亚的老茶客直到今天仍习惯将安茶称作“老六安”,甚至现在生产的不少安茶仍会在包装上保留“六安茶”的标志。
关于祁门安茶的诞生,从制茶老师傅那里听来的只有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安茶偶然诞生于唐代祁门南乡一尼姑庵里,且被一位名为妙静师太的尼姑发现其药效,此后数百年一直只存在于佛门之内,直至明朝永乐年间才流入民间。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2011年修订版本)则记载了安茶诞生于明末清初。
在安茶生产最集中的芦溪乡,当地人把安茶叫做“软枝茶”,“六安茶”的名字一般只出现在茶号的包装上,那“安茶”、“六安茶”的名字又是怎样被冠到它头上来的呢?
关于安茶名字的由来,一直都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根据孙义顺茶厂厂长汪镇响的讲述,结合文献资料,我们归纳出以下被传得最多的四种说法:一、安茶早年销往广东,当地人把这个茶称作徽茶,取自“安徽”的“徽”,祁门茶商听着觉得不顺耳,就取“安”字,改“徽茶”为“安茶”;二、民国时祁门茶叶改良场场长胡浩川在《祁红制造》中说祁门所产茶叶,除红茶为主要制品外,间有少数绿茶,以仿照六安茶之制法,遂称安茶;三、安茶带有药性,饮用能安五脏六腑,平衡六气,因而被叫做六安茶,也叫安茶;四、借六安茶之名而命名,这也是最多人认同的说法。“孙义顺”老茶票上印的“向在六安采办雨前上上细嫩真春芽蕊”,也被祁门文史委员会主任倪群和不少茶界学者认为是借其名头,以显“地道之六安茶叶”的商贾说法。
而历史上的“正牌”六安茶是怎样的,今天已无从得知,但祁门茶叶局的耿主任明确告诉我们,历史上的贡品六安茶属于绿茶,和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的祁门安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茶,“历史上六安茶因为进贡京师,在全国名声都很大,但主要还是销往北方。祁门所产的安茶主要销往广东及南洋地区,加上与六安贡茶同样来自安徽,商人便借六安茶之名销售”。
至于这三种茶中最广为人知的六安瓜片直到1905年左右才问世,这已是当今茶学界公认的。这种叶形似瓜子的茶叶无芽无梗,属于绿茶,无论从诞生时间还是外形、类别看来,都和祁门所产的安茶相去甚远。
六安瓜片
六大茶类,没有它的归属地
民国时期,胡浩川在《祁红制造》中写道,“祁门所产茶叶,除以红茶为主要制品外,间有少数绿茶。经仿照六安茶之制法,遂袭称安茶”,安茶在这里被归为绿茶类。然而纵观安茶的制作工艺,它又比绿茶多了一道“摊青”,若要把它归为青茶,它又少了一道“做青”。
1988年,安茶参加安徽省名优茶评比会获得“特种名茶”称号,在2014年中国茶业博览会中,安茶摘得的却又是“黑茶类金奖”。《中国茶经》里头也把安茶归为黑茶。然而,与黑茶的制作工艺相比,安茶并没有明显的渥堆和“发花”步骤。汪镇响则将安茶定义为“独立于六大茶类之外的特种茶”,但刚说完就补充了一句:“属于黑茶。”看来,这是连老字号制茶人也无法说清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