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茶叶茶库 > 其他茶类 >

解读“非遗”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时间:2016-06-28来源:茶道 作者:茶小仙浏览:
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 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这对宣传武夷岩茶 弘扬武夷茶文化产生了进一步的作用 但是,至今还有些人不但对此非遗的 内涵和价值认识不清 甚至有的人把武夷岩茶和 当今的岩茶机器制作工艺也说成是非遗 搞乱了定义,混淆了视听,也误导了游客 非遗含金量 武夷山拥有的这项非遗
<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32854.html' target='_blank'>普洱<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100997.html' target='_blank'>茶</a></u></a></u>
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
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这对宣传武夷岩茶
弘扬武夷茶文化产生了进一步的作用
  但是,至今还有些人不但对此“非遗”的
内涵和价值认识不清
甚至有的人把武夷岩茶
当今的岩茶机器制作工艺也说成是“非遗”
搞乱了定义,混淆了视听,也误导了游客
 
“非遗”含金量
武夷山拥有的这项“非遗”项目,含金量是很高的。从国发(2006)18号文件可见一斑。当时全国各地通过深入调查挖掘整理,层层审核上报,国家有关专家审定批准列入的第一批“非遗名录”共518项。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民间艺术”等十大项,传统手工技艺只列89项。武夷岩茶“非遗”列在413号的传统手工技艺之第63项。这在品种繁多复杂、制茶工艺五花八门的泱泱茶叶大国中独占鳌头,一技独秀地跻身于第一批“非遗名录”首榜之上,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我省产茶地在花大力气编制申报文本,“志在必得”此“金牌”。因此积极组织人力编写文本,力求申报成功,以无愧于武夷山先民的辛劳和智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申报组人员的连续作业,不懈努力,一个多星期文本出笼了。报到福建省文化厅后,有关领导和专家审阅了详细的文本、真实的照片、有动感的录像,深感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工艺复杂,技艺高超,其内容和价值非同一般,一致通过将之转报国家最高的 “非遗”审定机构。深具慧眼的国家遗产专家毫无疑义通过这个项目。从此武夷山又增添了一块含金量很高的金牌。
 
“非遗”含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是什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有条文,但老外的表述很拗口、难理解。按国家文化部的解说,当是“具有杰出的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这里“表现形式”有口头传唱(说)、表演、制作技艺等;“文化空间”则是各种传统、民间的大型活动。如庙会、节日等。它既要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又具有传承的特点,还要有较大的影响,且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
 
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技艺高超,是制茶技艺里程碑的巅峰。它是武夷山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用这种技艺制出的部份发酵茶(俗称“半发酵”)的岩茶,即乌龙茶,香清、味醇、性中和,当是茶中佳品。因此,武夷岩茶长期以来就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这种工艺起源于清代初年。当时应请在武夷山修志的文化人王草堂(?-1720)的《茶说》一文作了记叙。这种“摊、摇,先炒后焙”等工艺大受时人赞赏,曾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的梁章钜(1745-1849)发出了“武夷焙法实甲天下”的感叹。它传承300多年,得到茶界高度重视。当代著名茶叶专家陈椽说:“武夷岩茶的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世界最先进技术”。
 
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程序是:采摘——倒青——做青(反复几次)——炒青——揉捻——复炒——复揉——走水焙——扬簸——拣剔——复焙——归堆——筛分——拼配等。关键工序在做青、焙火。其工序之繁复、技艺之高超,劳动强度之大,费时之长,制约因素之多,是其他制茶工艺少有的。
 
武夷岩茶手工制作技艺起源武夷山
武夷岩茶手工制作技艺起源武夷山,是有它的历史和地域背景的。
明代中后期出现的炒青绿茶,是制茶工艺的大飞跃。清代初年徽州松萝法传入武夷山,采用这种工艺制出的绿茶香高形美。但是由于武夷山高路崎、茶山分散,茶采后置于篓中,被日光照射后变软,尤如“倒青”(即萎凋);采工转移山场、挑工担茶回厂,茶青在茶篓、青篮中晃动碰撞,相似做青、走水。这种茶青制出之茶虽无松萝绿茶之高香、美形,但却显得味厚、香纯。这种味厚香纯之茶很快受饮者好评。武夷山先民便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做青、焙火,从而不断总结出岩茶(即乌龙茶)的制法工艺
 
此种工艺起于自然,完善于总结提高。它源于民间,所以它的工序叫法不但口语化,而且形象。如倒青、走水、炒青、簸茶、拣茶、焙茶、筛分、归堆等。使用的工具大都是竹、木制成的,达30多种。使用热能也是木炭和柴薪,都是天然之物。所以说这工艺和工具是武夷山先民原创的,是实践的总结,它有很高的价值。
 
一是:它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它“承先”于唐宋元明的团饼茶晒青、蒸青散茶和明代的松萝炒青绿茶的部份做法。它把松萝绿茶的晾青、炒青、锅中干燥,改为晒(烘)青、高温炒青、炭火笼焙。增加走水做青工序,形成岩茶独特做法。
 
它的“启后”是演变出红茶制作工艺。后来,随着茶叶需求量快速增加,外地茶商为了缩短制作时间,省略了做青、发酵和高温锅炒工序,茶青晒(或烘)后就进行揉捻,再“渥堆”发酵的“工夫红茶”,提高产能,以满足国外需求。
 
它的另一“启后”,是它的制茶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后来的乌龙茶机械制法。如机制茶时的吹冷风和热风、静放、转摇等等,都是从手工制茶工艺延伸、发展而来的,但机制茶的萎凋、走水、发酵杀青、揉捻、烘干是否发生变化和是否达到要求,还是用眼观、手摸、鼻闻来判定,还要“看青做青”、“看天做青”,来调节机器转时、转速、温度等等。
 
二是:技艺高超。手工采摘不但要快,而且不能落下新梢,俗叫“滥丛”,还不能带下鱼叶、散叶、老梗等等;茶青到厂后,晴天要立即“倒青”。首先是“开青”,助手抓一把茶青放在筛上,师傅两手持筛一转,茶青就均匀散开,极为迅速。难度极高,有的人一辈子都没学会“这一手”;摇青不但费力气,而且有决窍。脚要站稳,腰杆要直,手要灵活(不要死抓住水筛),只有掌握窍门才能把青摇成螺旋状,使青叶边缘发生有序碰撞;焙茶的火温是用手背去贴住焙笼下段来判定的,历练久了,才能感觉出来,以调节所需要的温度。
 
有位“老外”看了全程手工制茶后,耸了耸肩膀说:这种做茶技艺好像表演杂技,这个茶品应当是艺术品。
 
三是:手工制作出的茶品更具个性化。由于手工制作时对茶青叶的品种、所在山场、老嫩厚薄、天气的变化情况,有针对地采取措施。制作时下手轻重有别,做青焙火时间长短恰到好处等等,茶师慎之又慎,所以每个环节不容易出毛病。制作工具、热能为天然之竹木、炭薪,所以制出茶品更具特色。如用揉茶揉出之茶显蜻蜓头、田螺尾、三节色;全炭火焙出之茶别具风味。这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奢侈品,数量极其有限,它的意义主要在文化层面。
 
四是:岩茶手工制作工艺的广泛传播。这种工艺的传播,为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张天福大师《张天福选集》写到:“这种工艺在形成后,逐步外传。由武夷山传到建瓯、安溪各地,并传入台湾”。
 
清康熙三十年(1691)入武夷山为僧的同安人释超全在其《安溪茶歌》中咏到:“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这种工艺尔后又传到印度。美威廉•乌克斯在其《茶叶全书》第9、22章中写到:1834年印度茶叶委员会秘书戈登从武夷山购运去大批茶籽,请去工人在印度阿萨姆栽种。其制方法与武夷山相同,1874年才省去做青、炒青等工序,改制“工夫红茶”。
 
综上所云
武夷岩茶手工制作技艺的发明和传承、传播是对茶叶发展的一大贡献。随着茶叶产量的大幅度增长和科学的进步,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岩茶已逐步改为机械制作。如今这种全程手工制茶已很少见,有的也是用在一二道工序上,所以说它已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因此应当重视这种手工技艺传承。作为武夷山的制茶师不但要懂它,而且每年要做上一点手工茶。特别是上了“传承人谱系”名单者,更要身体力行,保护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传承?一是要培养传承人,二是还要有作坊,三是传承制作不能只停留在表演让人观看层面,而是每年要生产一点手工制作茶叶产品。这样才会使之不致消失。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中国十大名茶  十大名茶  武夷岩茶  工夫红茶  炒青绿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武夷岩茶鉴别的七大要点
武夷岩茶鉴别的七大要点
武夷岩茶之品质特征
武夷岩茶之品质特征
优质成品武夷岩茶标准
优质成品武夷岩茶标准
武夷岩茶的主要产地
武夷岩茶的主要产地
武夷岩茶制过程中的烘干方式
武夷岩茶制过程中的烘干方式
武夷岩茶初制工艺技术之采摘工
武夷岩茶初制工艺技术之采摘工
武夷岩茶制作步骤
武夷岩茶制作步骤
武夷岩茶大红袍
武夷岩茶大红袍
武夷岩茶品种特征
武夷岩茶品种特征
武夷岩茶的拼配要注意什么
武夷岩茶的拼配要注意什么
武夷岩茶的岩韵
武夷岩茶的岩韵
武夷岩茶的审评方法
武夷岩茶的审评方法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