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儿喝了个白毫银针,长得漂亮,好喝,要说内质特征,倒也无外乎“香气清新,滋味鲜爽”等等。
先声明,我绝不鼓吹云南大叶种也可以做白茶(虽然确实可以做),但毕竟每个品种都有其适制性。用云南大叶种做的白茶色香味俱在,但由于酚类物质含量高,性偏寒,并不适宜一般人长期饮用,因此这并不是一个科学的选择。
据周辉兄介绍,邹记今年刚签下一块儿基地,生态过硬,硬到什么程度?杂草丛生,无路可循,完全没有茶园模样。
当然,这些难不倒他们,全部都解决了,过程很有意思,但那是另一个故事,以后找机会再讲。
话说厂房刚刚建好,所有设备都没有安装,恰好赶上秋茶季节,采也不是,不采也不是。
采了又不能做,不采又浪费,思来想去,最后决定,采,做点白茶。于是乎最后这个毛茸茸的东西就到我的碗里来了。
决定了做白茶,但由于人手不够,总共采的鲜叶最后只做了不到一公斤。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觉得这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接下来这一泡,却让我意识到这一公斤白茶的分量,绝不是电子称显示屏上那么简单。
喝茶,是对当下感官的享受;但喝懂一个茶,则是对人类智慧遗产的致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