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淮南是全国重要茶产区
茶自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传入信阳,经过汉、秦、晋、隋各朝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东汉时医学家华佗(安微毫县人,与信阳毗邻),在江淮一带,常采信阳茶饮用并为民治病,他说:苦茶久食,益意思。唐代之前,信阳茶就已声名远播,为天下人所知晓。
唐代信阳已发展成我国重要的茶产区,当时全国分为八个茶产区,分布在包括河南信阳在内的14个省区,同时信阳还被列为全国官办的13个重点山厂之一。
当时信阳所产的茶为饼状,形状为中间有孔的饼状,唐《食货志》载:元贞(802)年江淮茶为大模,一斤五十两不等。这种饼茶是放在劈开的竹格烘干的。当时信阳不仅产茶出名,而且陶制的茶器也非常出名,唐代,信阳茶已被列为朝廷的贡品,
陆羽在《茶经》中这样评价信阳茶:淮南茶以光州上,生光山县黄头港者与峡州同,义阳郡,舒州次,生义阳县钟山者与襄州同,舒州生太湖县潜山与荆州同。
宋代:淮南茶,信阳第一
我国的茶兴与唐而盛与宋。宋代我国茶的种植加工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品茶斗茶的技艺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是我国茶史上的鼎盛时期宋代文学家苏轼说:予顷自汴入淮,泛江峡归蜀,饮江淮水盖弥年。西南山农种茶者甚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之下。
宋代信阳栽培的茶树为灌木型。
清末明初:曙光重现
明清时期,信阳茶叶逐渐走向衰落,明时,信阳茶遭受自然灾害,茶税过重,官吏盘剥,加上匪徒敲诈掠夺,茶农只能弃茶谋生,茶树逐渐被砍毁。那时,李家寨三条沟内还有人种茶,后人称为大茶沟,中茶沟,小茶沟。当时的柳林、甘家冲一带有茶的交易集散。县志载“大茶沟,中茶沟,小茶沟在五斗峰之北,皆明茶之产地,尚有遗株。”这说明,李家寨是明代少有的一个产茶地区。位于李家寨产区的信阳市当谷山茶叶合作社所生产的“当谷山”牌 信阳毛尖,采用纯正古法纯手工炒制,鲜叶全部采取处于深山谷中的纯野生老茶树,芽头饱满粗壮,叶底肥厚。添加微信18837606158了解更多茶叶知识,我们与您一起品茶论茶。
信阳茶的这种衰败,直到清末才出现了一丝转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信阳的秀才,37岁的甘以敬(字周原)风尘仆仆的回到了家乡李家寨。甘以敬想起了故乡的名产茶叶,萌生了回乡开山种茶的念头,在震雷山成立“元贞茶社”元贞茶社第一年开采没有销路,造成了经济上的困窘和对前途的担忧,但甘以敬没有因此而停止脚步。1910年甘以敬等人认为车云山山高土肥多云雾,是种茶好山场,于是又组建“宏济茶社”,于车云山主峰千佛塔一带种茶四万余窝。接着,甘以敬又在柳林甘家冲小孙家冲集股,建立“裕申茶社”,种茶三万余窝。1912年,余子芸,僧廉泉等集股在东双河震雷北山麓胜泉寺建立“广益茶社”,种茶六万余窝。西,南山各地农民也陆续垦复荒芜茶园和扩种新茶园,使信阳全县茶园面积迅速扩大。1913年宏济茶社试采,因种植的茶树是杭州龙井购回的茶籽所生,所以茶社为制出的茶起名为“车云龙井”“车云龙井”成为信阳茶叶的第一个品牌。
在“车云龙井”巴拿马获奖鼓舞下,当地政府开始酝酿设立茶业公所,筹款在信阳老城太平缸胡同路东(现信阳市老城管理区办事处邻近)设立茶业公所,负责信阳县的茶叶生产。一时间信阳出现了八大茶社,这八大茶社除了上面说到的元贞茶社,宏济(车云)茶社,裕申茶社,广益茶社外,还有万寿茶社,龙潭茶社,广生茶社,博厚茶社,“龙潭茶社”成立于1915年,地点在浉河港黑龙潭天心寨;“广生茶社”成立于1915年,地点在董家河三角山,“博厚茶社”成立于1919年,地点在董家河黄龙寺白马山。
改革开放:信阳茶攀登新高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发展茶叶生产,信阳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奖励和改革开放的举措,使信阳茶出现了唐宋以来新的鼎盛,成为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信阳的名牌茶品也越来越多,信阳毛尖,金刚碧绿,新林玉露,震雷春,赛山玉莲,仰天雪绿,龙眼玉叶,灵山剑峰,杏山竹叶青,震雷剑毫,仙洞云雾,香山翠峰,雷沼喷云等,享誉中外,深受消费者青睐。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