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针白毫又称银针、白毫银针,产于福建福鼎、政和。在清嘉庆初年(1796年),以有性茶树群体--菜茶的壮芽为原料;大约在1857年,福鼎县选出福鼎大白茶良种茶树,1885年便以福鼎大白茶的壮芽制造;大约在1880年,政和县也选出政和大白茶良种茶树,1889年开始以其壮芽制造。1891年已有外销,1912~1916年为极盛时期,1917~1921年因欧洲战争影响,销量一落千丈。1949年后,产量仅几百千克,行销港、澳地区,出口德国、美国。1982年和1986年被评为全国名茶。
银针白毫一般在3月下旬至清明前采摘,标准为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制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先剥后晒,即将真叶、鱼叶向下拗断,剥离出"茶芽",俗称"剥针"。动作要领是轻捏、快剥、小停留。剥出的茶芽均匀地薄摊于水筛上,勿使重叠,置通风处的凉青架上或在微弱阳光下晒,不能翻动,以免茶芽受伤变红,待晒至八九成干时,再用焙笼以30℃~40℃文火慢焙至足干。如果天气好,也可日晒至全干。
另一种是先晒后剥,也称"晒毛针"。将采下来的芽叶薄摊在微弱的日光下,晒至八九成干时移入室内,用手剥去真叶和鱼叶(俗称"抽针"),然后用文火焙至足干或日晒至足干。晒针以北风晴天最好,晒场要开阔通风。精制工艺较简单,焙干后的毛针用六号或七号筛过筛(筛上为上品),再分别用手工摘去梗子(俗称银针脚),剔除叶片、杂质,筛去碎片、轻片,然后匀堆,最后用文火焙干,真热装箱,俗称"热装"。茶性寒凉,有退热、降火、解毒之功效,被视为治疗麻疹良药。
泡饮时,将约3克左右的茶叶置于沸水烫过的透明玻璃杯中,冲入沸水。刚泡时茶芽浮在水面,五六分钟后,一部分茶芽落在杯底,一部分悬浮杯中,此时茶芽上下交错,有如钟乳石,蔚为奇观。10分钟后,边品饮边观赏,意趣盎然。
银针性寒凉,有退热祛暑解毒之功,在华北主销港地区,也销往德国及美国等地。在欧州有的在泡饮红茶时,于杯中添加若干银干银针,以示名贵。
(责任编辑: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