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的田野,割稻打谷的声响,热得发烫的嗮谷场,挑担行走埂上的农民……似乎又回到插秧种稻的年代,官桥、龙门、湖头、尚卿等乡镇,田野里金黄的稻浪替代了深绿的茶园,退茶还耕成效初显,茶树归位高山。2013年,安溪开始提倡茶业回归传统,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围绕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提高茶叶品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如今,从茶园到茶杯,茶业回归传统之路,味道渐浓。
种管回归生态在复位
12年前,官桥镇碧一村的黄志明,是村里第一个在田里种茶的农民。1100多亩水田原本种植水稻,因为经济效益驱使,没多久基本种上茶树。如今,这一切又翻转过来,“今年春茶,‘田青’价格只有‘山青’的一半,效益不如以前。”黄志明说,于是,村民就改种水稻、花生、烟叶等农作物。
根据茶鲜叶生长地点不同,茶农习惯把茶青分为“山青”和“田青”两大类。业内人士分析,生长在山地的茶树,因根系扎得深,叶片较厚,经得起传统制茶工艺的“重摇重发酵”,成茶观音韵明显,香气清新悠长。而“田青”基本只能采用拖酸、消青等新工艺制作。“山青”受到青睐,既是市场选择,也是提倡传统工艺制茶对茶树种植产生的影响。
回归传统体现在茶园上,不单是种植区域的变化。位于西坪镇的德峰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园里,前有梗,后有沟,茶树留高至70至80厘米以上,梯壁留草,茶树高,草在树下。负责人王辉荣介绍:“这种种植方法种的茶病虫害少,而且一年只需除一次草,除草成本大大降低,还可做绿肥。茶树留高后,根系会更发达,抗旱能力增强,光能也会更足,有助于增加产能,方便劳作。”
严禁使用除草剂,回到以前的人工除草,新增梯壁种草,茶园边种树……按照“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标准,达到“茶园周边有林、路边沟边有树、梯岸梯壁有草”。“十二五”期间,我县共新建标准化生态茶园45507亩,生态效益正面效应明显释放。2015年,完成6800亩的莆永高速两侧茶园生态修复。
工艺回归标准在强化
近日,记者从安溪农机站了解到,2013年至2015年,多数茶叶机械销售量基本持平,但有一种机械销售却在增加,它就是揉捻机,在农机站领取补贴、备案登记达1814台,揉捻机使用重新被茶农重视。
揉捻是乌龙茶制作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与烘焙反复交替进行。要求揉捻茶叶有较好的卷曲状态,和一定比例的破碎率,乌龙茶揉捻破碎率因短时比绿茶略低,但加上做青破碎率,总破碎率略高于绿茶,这是乌龙茶具有醇厚滋味的原因之一。
“茶叶经过揉捻机揉捻,能促进其中果胶质形成,增加茶汤浓度、回甘度,揉捻是铁观音制作六大工序之一,不可缺失。”安溪农茶局茶叶站负责人、高级农艺师杨文俪说,曾经一段时间,个别茶农不使用揉捻机,杀青后直接用茶叶整形机加工,制作出来的茶,茶汤颜色淡、浑浊,回甘度不强,影响口感。
老茶回归产品在丰富
不久前,第五届“金沙水岸杯”浓香型安溪铁观音茶王赛落幕。金奖得主林小铭表示,他的参赛茶样沿袭传统工艺制作,制茶水平和茶叶口感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他觉得,按照传统制茶工艺制成的优质清香型铁观音,是他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有经验的茶师傅,制作浓香型铁观音原料一定选用传统工艺的清香型铁观音。“烘焙后,原来清香型铁观音所具有的鲜度和独特的观音韵仍然要保留下来。如果不是好的原料,再怎么烘焙,也没有那些韵味,无法制作出上等的浓香型铁观音。”有着多年烘焙经验的徐国生表示,选取当季有观音韵、花香好的清香型铁观音做原料颇为重要,“海拔较高,600米至800米高山上出产的茶叶,因为所积累的内含物较多,效果更佳。”
今年4月,陈香型铁观音国标正式实施,一场别开生面的“安溪乌龙茶(陈年老茶)品鉴会”在安溪举行,吸引茶业界许多知名茶人前来品鉴。作为浓香型铁观音陈化而成的铁观音老茶、陈茶,近年来在市场上深受欢迎。储藏时间长,不断氧化、发酵,茶甘宁、茶多酚挥发,茶汤甘甜、柔润、醇香。陈年老茶性温和,有暖胃、补气、降脂、降压、祛火、消暑、除腻、安神等作用,因此,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安溪茶厂生产的精制浓香茶,一直是安溪茶叶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到90年代,追求色泽翠绿、香气鲜锐的新工艺茶流行风,曾让浓香型铁观音、陈茶、老茶一度沉寂,如今的苏醒,与我县提倡茶业回归传统之路紧密联系。一方面,传统茶为其提供可靠的原料保障;另一方面,陈茶、老茶的兴起,为传统茶打开更广阔的市场,丰富茶叶产品的多样性。茶业回归之路,其实也是在重塑安溪铁观音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