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我们一起探访它们的生长之地。
与云南的普洱乔木茶不同,一百年的茶树在云南可以长得很高大,同样树龄的茶树在武夷山却往往不起眼,因为在武夷山的茶树多为灌木型和小乔木型,只是树干比普通的茶树要粗一些、叶片略有些区别。因此,武夷山的老茶树往往被称作“老枞”,如老枞水仙。
在九龙窠的附近,有著名的鬼洞。鬼洞是武夷山茶树的发源地,“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就设在这里。 鬼洞并不是一个洞穴,而是一处生态环境非常优异的山谷,据说下雨时候,整个山谷中云雾弥漫,所以有“鬼洞”之名。
正如当地人所说,其他叫不上名字的老茶树,也还多着多呢。
每次走访武夷岩茶,必定要到三坑两涧,这是岩茶最值得称道的核心产区,是“正岩”中的“正岩”。牛栏坑、慧宛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每一个坑涧都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原来被称作云坑雾涧,说得正是得天独厚的天然环境。
温漉漉的崖石之下,老茶树的根扎得正深,武夷天地的甘露石乳滋养着这些天地的精灵,兰花开,溪水潺。
我们的寻访从马头岩开始。马头岩,五石骈列,势如五匹骏马竞奔,故名之,或称五马奔槽。又因此岩是由磊石纵横堆垒而成,又名磊石岩。崖石下则是磊石道观,盛产于此地的肉桂在业界颇有名气。
从马头岩再往悟源涧的方向走,被称作毛丝窠与弱丝窠的地方,还发现有成片的老枞水仙。
老枞之味,武夷山甚多茶人爱之。外省也有一群特别爱好岩茶的人们,为了老枞的细腻柔美,不远万里来寻找它的踪迹。老茶树之中,以老枞水仙最具代表性,其他品种如肉桂,往往生长年份不长,多因虫蛀或衰亡而不能长成百年老树。
老枞生长的位置很关键,如果不是很好的地理位置,没有充足的水份,老丛还会因为干旱的年份或营养不良、病虫害等原因而不能长久成活。
老陈的老枞水仙,要比其他人的老枞水仙长得高。这是因为他独特的培植方法——尽量让让茶树自然生长,不过于修剪,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虽然这样,茶树的产量会变少,然而根据老陈多年来的经验,茶叶的品质却变得更胜一筹。
我们在流香涧,一路可以看到许多高于普通茶树的老枞,从品种上来看,多为老枞水仙。
慧宛寺附近有很多茶园,就在看似普通的茶园里,会突然冒出一两颗特别高的老茶树,它的高度要比周围的茶树高出两三倍,显得鹤立鸡群。对着这些茶树,你会一下子生出崇敬感,他们用了更长久的岁月,去生长、去展现或忍耐。
在慧宛寺的后院,就有一颗年龄很老的老枞水仙,树体已然空心,显得更加苍老。就因为树体的空心,也见证了茶树的年龄——如果是实心的主干,即使显得大,也有可能是因为土壤或气候的原因,而不见得就是实在的树龄。
我们继续寻访,在大王峰下水光石后,止止庵的祖师殿前,也有三四棵老枞水仙,只是枝叶非常稀疏,然而从茶树身上,就可以印证这座道家南宗祖庭的过往。止止庵建于晋代,晋、唐、宋都有名道在此修炼。清朝董天工编的《武夷山志》写道:“武夷山千崖万壑之奇,莫止止庵若也”。
在武夷山天心寺的茶室里,搜集了一颗已经枯死的百年老枞水仙的样株,主干粗壮,布满青苔,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
在盛产水仙的武夷竹窠,当年有一些老丛水仙,现在幸存下来的并不多了。在这些老丛茶树身上,就有很特别的正岩老枞滋味,或称竹香,或称青苔味,总之使人难忘。
武夷山另有一地盛产老枞水仙,也就是很多人都熟悉的吴三地。吴三地名字的由来和当地老枞水仙的种植年份一样,有些扑朔迷离。吴三地,或是因为吴姓家族而名。
在前两年,吴三地的很多老枞水仙就已经闻名大江南北,在市场上往往可以卖出很高的价钱。吴三地的老枞水仙枝干特别多,生长得很好,茶树一颗连着一颗,显得非常有规模。
百年老枞,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里,可以卖出上万元的价格。说起来也不算是一种炒作,而是茶本身的品质决定的。
老枞岩茶因为产量较少,所以就很难喝到。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在新植一些茶树的时候,有些老枞茶树就没有留下来,很可惜。那时候,人们还不太知道这些看似产量不高的老茶树,往往具备很独特的滋味和更高的市场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