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萎凋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鲜叶在通常的气候条件下,薄摊,开始一段时间,以水分蒸发为主。随着时间的延长,鲜叶水分散失到相当适度后,自体分解作用逐渐加强。水分的伤失和内质的变化,叶片面积萎缩,叶质由硬变软,叶色鲜绿转变为暗绿,香味也相应的改变。这个过程称为萎凋。
萎凋过程,一方面是萎凋的物理变化;一方面是萎凋的化学变化。这两种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物理变化既能促进化学变化,浓度大,促进作用增强。又能抑制化学变化,失水,抑制酶的水解作用,甚至影响化学变化的产物。由此而出现制茶品质的差异性。反之,化学变化亦能影响物理变化的进展。两者之间的变化发展和影响,是依湿、温度为主的客观条件不同而差异很大。要掌握萎凋适度符合制茶品质的要求,就要采取人工的技术措施。
萎凋工序,是以低温条件下大量失水为特点。随着水分散失,细胞液的浓度增大,酶的活性增强,从而使叶内化学成分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对红茶的色香味的形成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实践证明,掌握水分变化的规律,控制失水量和失水速度,是萎凋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在加工工艺中以萎凋叶含水量作为萎凋适度指标。
影响萎凋失水的外在因素很多,有温度、湿度﹑通风条件、叶层的厚薄等。其中以温度为主要矛盾,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50℃以下随着时温的升高,空气相对湿度降低,促进叶内水分蒸发。因此在生产中,采用日光、室内加温、萎凋机等萎凋,都是用加温的方式来加速水分的蒸发和增强酶的活化性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20℃~40℃),不加温比加温好,低温比高温好。在生产实践中,在低温高湿的情况下,进行加温萎凋,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提高萎凋质量;但温度以35℃以下为宜,不超过38℃。否则,鲜叶失水太快,理化变化激烈进行,以至造成细嫩芽叶的萎凋不匀,过早红变等现象。
在生产中掌握萎凋程度,必须根据鲜叶老嫩红茶种类,及机型的不同条件。嫩叶水分及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适当地进行老萎,使酶的活性增强,有利于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相反,老叶一方面含水量少,叶质较硬,失水过多揉捻更为困难。另一方面,老叶虽然多酚 类化合物较少,但其中自动氧化部分的茶黄素含量比嫩叶多,所以老叶轻萎凋有利于形质的形成。
各种红茶要求因其品质要求不同,使用的机型的不同,萎凋的程度也就有所差异。工夫红茶要求外形紧结完整,内质茶汤滋味醇和,所以萎凋适度必须适中,(含水量58~64%)。萎凋程度偏轻,萎凋叶含水量在65%以上,揉捻时条索断碎,不完整,茶汤滋味青涩欠醇,若萎凋叶含水量低于50%,条索不紧,茶末多。但对切细红茶来说,要求碎茶多,外形呈粉状,茶汤色深味浓,具有收敛性。若揉捻机使用揉切机(VTC),萎凋强度略轻。若用机械揉切机,揉捻则萎凋强度宜重些(5%左右),否则揉切时茶叶易流味。
(二)揉捻(切)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1、揉捻是形成红茶外形的关键工序。红茶揉捻形成的条索经过发酵后进行烘干,加以紧缩固定。由于工夫红茶要求外形紧结,色深味浓,加上消费者习惯进行一次冲泡。因此红茶揉捻要求充分;工夫红茶的细胞破坏率高达70~80%,切细红茶的细胞破坏要求更高。
2、红茶品质要求不仅要有更高的细胞破坏率;而且更有高度的细胞破坏速率。因为单位时间内细胞破坏率低,细胞破坏时间先后的差距较大,发酵的起点很不一致,总的发酵时间延长,结果使可溶性物质损失较多,茶黄素含量减少,茶红素增加,于红茶品质不利。
工夫红茶和切细红茶传统制法的揉捻(切),时间都在1~2小时左右,细胞破坏率较低,而机械揉切机经30~40种揉切就可以达到切细红茶细胞破坏率的指标。因操作时间短,发酵起点较为一致,因此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程度切匀。茶黄素,水溶物含量较多,分离出来的切细红茶香味浓度好,富有收敛性,叶底红亮。
3.红茶揉捻掌握加压的原则是:轻---重----轻
嫩叶轻压短揉;老叶重压长揉
4.筛分复揉是红茶揉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筛分不仅可以使揉捻程度基本上达到一致,松紧粗细。大小不一的叶子分清,而且有解困散热的作用。复揉是筛面上头子茶再进行揉捻,这对保留细嫩茶叶的锋苗和提高粗大叶子的成条率是有良好的作用。因此,在揉捻在应采用多次短时,筛分复揉,这不仅对外形有利,而且对提高内质重要的作用。
三 .发酵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温度
酶活化最适宜的温度是40~50℃。但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多酚类化合物迅速的大量的氧化缩合,生成茶红素,有的生成黑色素,部分为蛋白质所沉淀。结果使茶汤滋味淡薄,水色浅,叶底红暗。相反,好温度在20℃以下,酶活性很弱,氧化反应速度缓慢,发酵难以进行。因此,要使发酵顺利地进行,并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室温应控制在20~30℃范围之内。过高过低必须用人工加以调节。
湿度
发酵叶保持一定的含水量,有利于发酵叶的正常进行,要求发酵室的相对湿度在95%以上。否则,空气干燥,湿度太低,发酵叶水分蒸发快,往往造成理化变化失调,而出现乌条,花青等发酵不均匀的现象。在夏秋季节,气温高,空气湿度相对低时,可采用室内地面墙上喷水或喷雾。若没有专用发酵室,可在发酵盒上复盖湿布,并洒水。
空气
酶促和非酶促作用,只有在空气流动供氧充足情况下,才能正常进行。因此发酵环境必须保持空气流动,清洁新鲜,供氧充足,适当地调节流动是非常必要的。发酵叶的摊放厚度,直接关系到供氧的多少。一般老叶松疏透气性较好,适当摊厚,嫩叶摊薄,即能使发酵正常,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发酵程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