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长的炎夏总算过去。
时序的流转,藉由寒风冷雨,还有那飞舞的黄叶,向我们暗示渐浓的秋意。
幽坐窗前,展卷读书。冷风瑟瑟,使我不由地打了个寒噤。如此寒凉的秋夜,似乎就是为唤来一壶香暖的茶而作的铺垫。
哪一款茶品才算是最“应景”的呢?我在茶柜前踌躇了很久。茶品的选择,固然有个人的喜好,但更多时候是受当下心情的左右。
一
二
在深秋,保温性能相对较高的瓷器无疑是首选。然而,有了温度,却少了赏汤色的浪漫情趣。美与实用,常常是,不可得兼。
好在有瓷与玻璃混搭的“神器”,使得两全其美。
三
备好器,等待烧水的间隙,仔细打量干茶是不可或缺的步骤。这就像一出戏的开场白,或是一首乐曲的前奏,有开始,才有发展。
当茶则置于眼前,茶与人就有了最初的交流。
乌黑的茶条,壮结紧卷,透出一种充满力量的美。
这是揉捻力塑造的结果。如果在脑海中,将这一过程还原,可以想象,萎凋叶在恰到好处的力度下旋转、扭曲、卷结的过程。
尽管干茶亦是失水的枯叶,但它却没有丝毫萧索的意味。茶条表面,稍有光泽,而且散发着令人感到愉悦的甜香,细嗅起来,好像又带着点花果香,这是大叶种红茶的共性。
四
和着秋虫的鸣唱,茶条窸窸窣窣地落下,与玻璃碗壁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铿然一叶,它们是有生命力的叶子。
卷曲的条索,在水中徐徐展开,染红了水色。
果然,茶汤的色泽相当地惊艳!红艳,明亮,清澈,无不令人怦然心动。
这一抹靓丽的金黄色,透过玻璃,满溢了出来,在茶席布上摇曳着,并有着可以消融一切衰颓的魔力。就连那枚枯萎的莲蓬,霎时也变得鲜妍起来。
五
香,也同样是一点儿也不含蓄。
馥郁的品种香,随水蒸气升腾而起,比干香来得更直接、更显著,并且蕴含着颇为持久的穿透力。这样的香气,似乎很难用相近的香型来形容和描述。若强为名之,只能说是花香、薯香、熟果香的综合。
当然了,香气尚不足以映现出它的个性,还需要借助味蕾来作进一步的表达。
六
茶汤刚入口,就能明显地感觉到它的厚度与广度。
滋味虽醇厚,却不失柔顺,在舌面上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层次感。先是感觉到甘甜纯净,如同新汲的山泉,继而很快化开,甜醇而爽润。
不过,这款茶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饱满的活力——口感明快顺滑的一下子就打破了凝滞与沉闷,唤起精神。卢仝所吟咏的“喉吻润”与“破孤闷”之身心体验,都能在这里找到例证。
的确,一款对味的茶,是会给人带来好心情的。
头道饮罢,暖意生起,心情也随之晴朗。
再饮第二道,熟果香开始占据主导,而其它的香型则是作为有益的补充。这样的香气表达,一直持续到第五道。
汤色逐渐加深,但明丽透亮依旧,且更加诱人,洋溢着一种典雅高贵的气息。假如把场景置换成午后时分的英伦花园,茶汤应是盛放在精美的骨瓷杯里,然后被优雅地端在贵妇人的手中,慢慢悠悠地啜着。时间,仿佛慢了下来。
七
当第一至三道这条上升的“抛物线”到达第四道的“顶峰”后,五至七道,香、味都有所减弱,色泽也浅淡了不少,但它鲜明的个性,始终没有淡出。
再泡第八道,直到第十道,汤色变得浅金黄,却还有些许甜香,质感亦是爽滑清润。
八
秋已深,夜已深。茶冷心暖,香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