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正看着窗外,虽然类似的评价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听到,但话从耳边传来还真有些让人百感交集。大红袍给人留下的这种印象其实一直都存在喝茶人之间,里头的争议是众说纷纭。是的,太乱了。
大红袍到底是什么?
有据载,大红袍原栽于九龙窠及北斗峰、竹窠等处。武夷山的老书记赵大炎先生曾在某个专访中讲过,“真正的大红袍还在九龙窠内,但谁也说不清,谁也没看见过” (原话)
那六颗母树,经省农科院专家们鉴定,三个品种的香型,口感基本一致,武夷山政府为了更好的推广武夷岩茶,因而统一命名“大红袍”。
后来这三个品种经武夷山茶科所进行无性繁殖研究成功,正式推向市场,同时号召茶农们广泛种植,以纯种大红袍命名,才有了今天市场上的所谓“纯种大红袍”。而今武夷山已经普遍公认“奇丹就是大红袍”的说法。
这里我想借此说句,武夷岩茶四大名丛是不包括大红袍的,也没有什么五大名丛。四大名丛只有「铁罗汉、半天妖、水金龟、白鸡冠」。
严格意义上讲,我个人并不认同“纯种大红袍”这概念,前面已有说明,真正的大红袍,到现在谁也不知道其是什么品种,谁也没见过。为何要把名字强加于它们身上?既然这三个品种都有自己的名字,就应该称其原名。把三个品种都算作“大红袍”,未免有些荒唐。而“奇丹即大红袍”的说法也说不过去。至于这其中的原因或者利益纠葛,就不深究了。
另外,几颗母树到底有没有坊间流传三百多年,以及那些“状元归来致谢为茶树披红袍”、“给皇后治病”、“猴子采摘”等故事,也只能当故事来看。
说完母树大红袍、纯种大红袍,接下来不得不提及另一个概念——“拼配大红袍”。它同样是为了推广武夷岩茶应运而生,即不同品种的岩茶,取长补短拼配出来的茶品,在市场上也被称作“商品大红袍”,因拼配而实现商品化。拼配大红袍的出现,更是进一步的推动着武夷岩茶,或者说“大红袍”的发展。
比如香气好的茶与茶汤口感好的茶各取所需 ,听起来是简单,但不是随便拿两种或几种不同的茶混在一起就能叫作拼配。拼配师傅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茶叶审评能力,在原料上严格把控,原料火功要一致,香要融合,水要兼容,按一定比例调和,把茶叶价值最大化,拼配出的茶喝起来才会让人觉得自然。各家拼配的大红袍都会不同,喝的时候最好不要追着人家问里面拼了什么品种,问了也是白问,多数人是不愿意告诉的,算是各家的秘密,但还不到玄乎程度。
在市场化运作下,大红袍如今已经演变成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也正因这一系列的“概念”,才让很多人浑淆,把世人整晕。
市面上的大红袍有多乱?
不可否认,“大红袍”的宣传推广是成功的,所以才有现在的茶界地位,让大家能够耳熟能详。以至于有人只知大红袍,知道大红袍来自福建武夷山,知道它的传说故事,却不知道武夷岩茶,甚至也没听过水仙与肉桂这两大当家品种。
如果你仔细留意,应该就会发现市面上多数的岩茶包装,都是直接标着“大红袍”三个字,行业人称其为通用包装。由于是通用包装,每家茶店所包装的茶叶自然是不一样,这就容易造成同一款包装,你在 A 茶店买的可能是水仙,在 B 茶店可能买到的是肉桂,C 茶店或许是其他品种岩茶。而且价格还不同。
所以我常能遇到一种情况,有茶友跑来跟我说他在某处喝到一款大红袍,很好喝很喜欢,把喝茶感受描述一番后,发来一张通用包装的照片或茶汤照片,问问我这有没有类似的茶,品质如何,多少钱等等。每次我会都用“没喝到不好评价”之类的回答来婉拒,不然呢?。
有人肯定要疑问了,为什么不直接使用带各品种名称字样的包装?这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嘛?。其实茶店也是无奈,主要还是因为“大红袍”名气太大,把水仙装在水仙的包装袋上无人识,装在大红袍的袋子上效果就不一样了。举个实际例子:在家家户户喝茶的潮汕地区,大部分茶客的认知里,水仙是比大红袍低一级的茶叶,换个意思讲就是水仙是便宜茶,大红袍则是相对比较好的。不信的话,若你在潮汕,走进任何一家茶店,看看是不是“大红袍”的包装最多。
相比之下,品牌包装的大红袍则会规范些,一般都是以拼配大红袍为主,不会出现同个包装,卖几个品种的混乱事。虽然品牌茶包装规范,产品信息都有标注按国标生产,生产地址也是在武夷山,但每家茶企情况不同,乱象一样存在,有的茶企虽然生产地址是写武夷山,实际上他们的真实生产制造地址却不在武夷山。也有茶企生产地址在武夷山,公司的一些产品使用的茶叶原料不一定是武夷山产区的茶,多来自周边地区,俗称外山茶。
如果我跟你说近几年市面出现了“安溪大红袍”,你一定会诧异。当年金骏眉大受追捧,掀起了全国茶产地“一片红”,安溪出了个红茶叫观音红,也有把“观音红”当“正山小种”销售的情况,要么就干脆做成“金骏眉”的外形当金骏眉卖。而现在除了红茶,安溪很多人在做用铁观音茶青制成的“大红袍”,由于岩茶行情连年上涨,铁观音市场行情一路下滑,茶农们为谋出路,于是就开始了这种“创新”。做出来的“大红袍”成本价格低,傍大红袍之名销售,能卖个好价钱,普通茶客又不易辨别出区别,在利益驱使下,自然有人愿意这样干。除了铁观音,福建漳州平和县的白芽奇兰也有仿制大红袍的情况。
更有意思的是,曾经铁观音行情好的时候,也有人从外地制作“铁观音”拉到安溪销售。现在这事出现在武夷山,仿制大红袍却是来自曾经一样被仿制过的铁观音。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
尝试工艺创新,制出新茶品,完全是可以并值得支持的。但做出来的红茶就叫正山小种,做出条形茶就叫大红袍,这就不对了。
武夷山其实还有许多优秀的名丛品种,但在大红袍面前,则不是那么被大家所过多关注和熟知。因为信息的不对称,造成外界对岩茶、对大红袍的误解,也是问题之一。乱象也远远不止这些,如果做茶的人,卖茶的人,能够将自己的茶说清楚,相信茶客们也会接受。毕竟谁也不愿意稀里糊涂的被当傻子。
最后借用一位前辈的话「真爱武夷岩茶,是不会只停留于“大红袍”三个字的。」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