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工制茶VS机械制茶
机器制茶可大批量生产,可减少天气等因素对制茶的限制,但对比手工制茶,机械制茶缺少灵活性,比如在揉捻时会出现不均匀的情况;在烘焙上,由于大批量生产的原因,机械制茶很容易忽略很多细节,而形成武夷岩茶大红袍独特口感最关键就在于这些细节上,缺少这些细节将会大大的影响到武夷岩茶的滋味。
机械制茶效率高但却少了人文的温度,手工制茶耗时耗力但却独有一份关于传统手工技艺,关于用心制茶的温暖情怀,而这份情怀正是这个节奏快得让人麻木的社会所需要的,也正是我们坚持使用传统的手工技艺制茶的原因。
手工制茶特写
在一个鼓状的竹制焙笼前,制茶师傅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笼中的茶叶,时不时地加层细灰降温,等温度不够了,转而又把灰刮薄,或用焙刀开火。
没有温度计,更没有红外线测温仪,手眼测温,木刀调温,单凭制茶师傅的“跟着感觉走”,通过静心、手感、嗅觉、视觉和听觉时刻感受和控制好制茶时的火候、干湿度等,让一切恰到好处,才能制出好茶。
手工制茶面临的挑战
手工制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机械制茶效率高成本低的巨大诱惑下,究竟还有多少茶企还在坚持“跟着感觉走”的手工制茶呢?
这是对武夷山手工制茶师傅的一次极大的肯定,同时也给坚持手工制茶的茶企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采青
采摘后的运送中要保持新鲜度,特别是要保持原有鲜叶的完整性,尽量避免折断、破伤、散叶、变热等现象发生。
在萎凋过程中并筛结合翻拌,操作要轻,以不操作梗叶为宜,翻后适当缩小摊叶面积,防止水分过多散发。
做青
此过程费时长,要求高,操作细致,变化复杂,从“散水”、“退青”到“青水”、恢复弹性,时而摇动,时而静放,动静结合,反复相互交替,既需摇动发热促进变化,又要静放散热抑制变化。
炒青与揉捻
起锅后趁热迅速于特制的揉捻匾上揉捻;然后复炒,时间极为短促,是补炒青不足;再加热,促进香韵和味韵的形成,复炒后趁热适当复揉,茶索更为紧实美观。
烘焙
复揉叶经解散后,于焙笼中摊放在特制的有孔平面焙筛上,明火高温烘焙,各焙窑温度从高逐渐到低,在不同温度的统计下完成“走水焙”工序。
下焙后过筛,置于筛中薄摊后放在晾青架上晾茶索,在透晾并茶条转色后,付初拣。剔除梗、片,再经巡茶者拣出成形不够好的茶条。
拣完加焙炖火,在炖火后团包。
团包后,还要最后复火,俗称坑火,以去其中水分,这样对提高耐泡程度、醇和度、熟化香气及增进汤色能起到很明显的作用。
我们的坚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