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友会 > 云南茶山旅游 >

勐海寻茶之旅就从那些古茶山开始

时间:2016-05-07 17:52来源:互联网 作者:茶妹妹浏览:
云南勐海县被称为普洱茶发祥之地,在这里处处都有茶人的身影,他们踏遍名山,遍访名茶,只为找到心中最好的那一款普洱茶。从勐宋古茶山上一千三百年历史的茶王树,到帕沙哈尼族寨子始于唐代的古茶树,再到贺开山上全世界最大的连片古茶园让我们在茶的老家看看,茶,最原
普洱茶
云南勐海县被称为普洱茶发祥之地,在这里处处都有茶人的身影,他们踏遍名山,遍访名,只为找到心中最好的那一款普洱茶。从勐宋古茶山上一千三百年历史的茶王树,到帕沙哈尼族寨子始于唐代的古茶树,再到贺开山上全世界最大的连片古茶园……让我们在茶的老家看看,茶,最原始的模样。
 
逶迤的澜沧江从这里穿流而过,巍峨的怒山山脉在这里延伸,山峦起伏,云雾弥漫,聚天地始和之气,孕育出无尽的宝藏。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种茶民族,有最古老的茶树王、最古老的古茶园、最古老种茶山寨、最醇厚的普洱茶,这就是世界茶树之源、普洱茶发祥之地、中国普洱茶第一县——云南勐海县。
 
普洱茶的世界犹如一个江湖,山头林立,各有派别。每年4月春茶采摘季节,勐海县就上演着真实版的“华山论剑”。4月中旬,第8届勐海(国际)茶王节开幕,来自各大普洱茶区的“茶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茶”比赛。经过采茶、炒茶、做茶等环节比拼,评选出了2016年“勐海茶王”。
 
熙熙攘攘的人群打破了这个小县城的宁静,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人“高手”在这里过招,当鲜亮的茶汤触碰舌尖的那一瞬间,百般滋味,万种风情,是有着“王者风范”的“老班章”更霸气刚烈,还是南糯山的古树茶更胜一筹?
 
与此同时,在南糯山、勐宋、贺开、布朗山、巴达等澜沧江以南的五大古茶山,以及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贺松、曼糯、帕真、帕沙、班盆、章郎、那卡等闻名遐迩的古茶园,处处都有茶人的身影,他们踏遍名山,遍访名茶,只为找到心中最好的那一款普洱茶。
 
我也背起行囊,开始了勐海的寻茶之旅。从勐宋古茶山上1300年历史的茶王树,到帕沙哈尼族寨子始于唐代古茶树,再到贺开山上全世界最大的连片古茶园……当我仰望那一株株经历了岁月风霜的古老茶树时,时空仿佛凝固了。岁月无声,千年的古茶树,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永远用它的宽容和慈爱,滋养着一方儿女的舌尖和心灵,而匆匆过客的我们,又怎能记录和还原这样一幅奇伟的生命画卷?
 
茶,这片神奇的树叶。伴随着时空的转换、历史的嬗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兴盛与沉浮。今天,茶马古道马帮已经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百年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勐海茶企业集群,创造的产值一直独尊云南普洱茶产业第一。就让我们泡上一杯酽酽的普洱,在氤氲的茶香中,去勐海——茶的老家看看,茶,最原始的模样。
 
高山云雾出好茶
勐海,傣语译名为“勇敢者居住地方”。勐海县位于云南最南端,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总人口30多万人,世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这里距州府景洪45公里,距省府昆明684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与缅甸接壤。
 
“高山云雾出好茶”,茶乃娇贵之物,茶树这种对自然环境极为挑剔的植物选择勐海绝非偶然。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势地貌为茶树的起源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宋朝宋子安在《东溪试茶录序》说,“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可见,高山、早阳、阴雾是种出好茶的必备自然条件,这也是中国古今茶人、茶商、茶客判别、选择好茶的普遍标准之一。勐海县古茶区各古茶山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恰与上述描述一致。
 
勐海地处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古茶山海拔均在1200米至1600米之间,最高的勐宋华竹梁子古茶园达1800米。属亚热带高原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露重雾浓,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8℃;河流纵横交错,属澜沧江水系;土壤为花岗岩母质发育而成的砖红壤性红壤,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高,植被茂盛,空气湿度大,动植物适生范围广,正好满足了茶树生长发育对自然环境的要求。
 
得天独厚的“高海拔低纬度”地理和气候环境,孕育出了天生丽质,形、汤、香、味的要素俱佳的勐海大叶种茶,均为普洱茶的上好原料
 
勐海,就是一个茶树资源博物馆,来到这里一定不能错过古茶园。勐海县是世界上迄今保存古茶园面积最大、茶树品种最多的古茶区,勐海县古茶树群落共计4.8万亩,占西双版纳州的一半以上,全县各个山区均有古茶树分布。多数树龄在200至500年间,少部分达600年以上,遍布境内的古茶园是茶叶发展历史的“活化石”。勐海古茶群落主要是栽培型古茶树,包括部分野生型古茶树和近缘植物,是先民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厚重而珍贵的财富。
 
据清朝《滇海虞衡志》记载,西双版纳州澜沧江北岸有攸乐、倚邦、曼庄、莽枝(革登)、曼撒易武等江内六大茶山。同期形成的古茶山还有澜沧江南岸的江外六大茶山,即勐海境内的南糯山、勐宋、巴达、布朗山、贺开5座古茶山和景洪勐宋古茶山,组成了西双版纳12座古茶山。
 
勐海寻茶之旅,就从那些隐藏在大山深处、历经岁月沧桑的古茶山开始。
勐宋:千年茶王树
勐宋古茶区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位于勐海北部勐宋乡境内,面积2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那卡等村寨。勐宋古茶区内有被誉为“西双版纳之巅”的滑竹梁子,主峰海拔2429.5米,是西双版纳境内最高的山峰。
 
勐宋古茶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卡古茶,可以与班章茶、南糯山茶媲美。那卡拉祜族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远近闻名,每年都要进贡车里(今景洪市)宣慰。这里曾是缅王的贡茶园,同时也是中缅贸易的主要通道。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上,成千上万队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将深山中的古树茶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
 
寻茶的第一站,就是勐宋古茶山。我跟随雨林茶山行的车队,一行人十几辆皮卡车,从勐宋大本营出发,浩浩荡荡地开进茶山。虽说茶山近在咫尺,但崎岖不平的盘山土路,加上剧烈颠簸,仍然让人疲惫不堪。“在所有的茶山上,这条路可以算做高速公路了!”司机师傅一边熟练地驾驶车辆,一边跟我们开玩笑。在颠簸中足足开了一个小时,终于到达山腰上的南本老寨。
 
据说,南本老寨村民,都是马帮的后裔。大理的李氏三兄弟带领着自家的马帮,跋山涉水来到勐宋,遭遇意外,骡马货物损失不少,马队无法再回大理,于是在南本老寨安营扎寨,开荒种茶。成片的古茶林绵延不绝,李氏赶走了原本的拉祜族人,在这里有了立足之地,自称“高山汉族”。
 
车队在南本老寨的雨林古茶坊勐宋一坊稍事休息。这是一个茶叶精制加工厂,工人正将刚刚杀青的古树新茶进行晾晒,制作成干毛茶。泡一杯当地产的古树茶,香气悠长,回甘持久,顿时打起精神来。
 
接下来的步行上山,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穿行于热带雨林之中,踩着前人走过的路,红土飞扬,稍不留神就会滑倒。好在一路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雨林中植被茂密,物种丰富,漫山遍野都是上百年的古茶树。在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成片的栽培型古茶树与蕨类、地衣、多种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共生,和平共处。古茶树长得很慢,虽然已经几百年高龄,但是高度并不高,在热带雨林中并不起眼。仔细看,一棵棵古茶树新叶已经萌出,一个茶农正攀在茶树上采摘茶叶
 
车队向导马世荣在一片古茶树前停下来,向我们介绍说:“勐宋的古茶树都是清朝中期种下的,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一家茶农要管理两三百棵古茶树,古树茶一年只采摘春秋两季,采摘标准是‘一芽两叶’,一棵树的采摘量只有两公斤的鲜叶,四公斤鲜叶只能做出一公斤茶叶。不标准的鲜叶,也就是黄片,会被挑拣出来,茶农自己喝。因为古茶树上有很多寄生植物,可以克制蚊虫,所以古茶树没必要施肥、打农药,完全原生态,非常健康。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古茶树因为根系深厚,吸收土壤养分更多,因此内涵物质丰富,滋味更醇厚,也因其稀有而备受追捧。”
 
翻过一道道山梁,穿过一大片山顶台地茶园,勐宋深山一处陡坡处,我们终于看到了勐宋最古老的茶王树。这棵茶王树于唐朝时期种下,距今已1300年,被誉为古茶树“活化石”。茶王树高约18米,与周围的矮小灌木形成鲜明对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茶王树硬是深深在土壤中扎根超过20米,吸取土壤中的营养成分。没有任何人为干预,茶王树完全呈现自然的生长形态,主干直径约40厘米,其余枝干分散向四面八方,采摘难度极大。为了保护茶王树、方便采摘,茶农搭好了攀爬的竹架。每年4月份采摘一次,促进其生长。
 
马世荣说:“每一年仅采摘一次的茶王树,即使是很熟练的采摘能手,四五个人,历时4个小时,也只采得茶王树鲜叶仅三四公斤而已。每次约能得到800克毛茶,每一年所得都是限量版,珍贵至极。2014年的采摘,共制成茶王饼3片,每片280克,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为懂得好茶的茶友呈现原生态古茶。”
南糯山:800年栽培型茶树
勐海寻茶的第二站,是有着“古茶第一山”之称的南糯山。勐海被公认的茶王树有两株,一株是巴达山深山密林中的“巴达野生茶王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另一株则是生长在南糯山古茶山中的“西保二号”,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这两棵茶王树,奠定了勐海在整个普洱茶界的超然地位。
 
南糯山系傣语地名,“南”即水,“糯”即竹笋,是哈尼族集居地,位于格朗和乡东面,隔着流沙河与勐宋茶山相望。由于雾多,茶山常笼罩于云雾之中,所产茶叶品质极佳,具有“香气高、苦味淡,甜味重”的特点,全国名茶“南糯白毫”原料就产生于此,是众多古老茶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车辆从勐海县出发,一路向东,行进20多公里就进入南糯山地界。一路沿着南糯山蜿蜒直上,进入山里后,虽是狭窄悠长的山路,却是水泥路,与去勐宋的土路天壤之别。终于,前方山谷中出现了几户人家,半坡老寨到了。老寨共有27户人家,家家都是一栋别墅两辆轿车,普洱茶给这个哈尼山寨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南糯山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种茶已不可考。但南糯山一直流传着“武侯遗种”的故事。据山寨老人说,当年诸葛亮南征,路过南糯山时,士兵水土不服,纷纷病倒,诸葛亮将手杖插地化为茶树,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南糯山因此也被称为孔明山,成为澜沧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茶山。传说毕竟是传说,有人质疑诸葛亮南征时没有到达滇南。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种茶历史非常久远,直到南昭时期,布朗族的先民还在此种茶;后来布朗族迁离南糯山,遗留的茶山被哈尼族人继承,根据哈尼族人父子连名制可推算出,他们已经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已经历1100多年的时间。
 
如今,南糯山茶园总面积21600多亩,其中古茶树面积1.2万亩,古茶树主要分布在9个自然村。其中,半坡老寨的古茶树树龄大都在200-500年之间。这里是西双版纳乃至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古茶区,也是云南省机制茶的发祥地。
 
无数的茶人奔赴南糯山,试图揭开茶树栽培的神秘历史。上世纪50年代,科技人员在山中考察时发现了一株树龄800年的“茶王树”,但由于考察人增多,周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1995年不幸仙逝。2002年,人们在半坡老寨的密林中又发现了两株树龄在800年的新茶王树。这两株栽培型古茶树,见证了南糯山先民悠久的植茶、制茶、用茶的历史
 
在南糯山村委会半坡老寨附近的山坡密林中,我们找到了那棵树龄为800年的“新茶王树”。这棵树高5.3米,树姿开张,树幅宽大,生机勃勃。茶王树的旁边加了护栏,经过老茶王树的仙逝之痛,人们痛定思痛,对古茶树加倍爱护。
 
在格朗和乡的另一个山头,与南糯山遥遥相望的就是帕沙古茶区。沿着村间小道一路前行,就到达帕沙村古茶区,寨子周边全是茂密丛林。翠色环绕中,全是树龄都在500-800年的古茶树,树直径都在30厘米以上,围径90厘米左右,最粗的茶树王甚至需要四人才能合抱。资料表明,帕沙古茶树园面积大约为5650亩,其中2987亩为年份在500年以上的古茶树园。
 
帕沙,属于格朗和乡所辖的村委会,是哈尼族集居地,西部与勐混镇贺开古茶区交界。帕沙村委会有5个哈尼族村寨,包括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其中帕沙老寨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以前,哈尼族寨子住户达到100户左右便要分新寨,从帕沙老寨分出来新建寨的已有七八个,大名鼎鼎的布朗山的老班章、新班章也是从帕沙老寨分出来建寨的。
 
帕沙古茶园分布于半山腰,面积2000多亩,因为祖辈辛勤地开山种植,给帕沙的后人,留下了用之不尽的财富。在帕沙,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处处都有古茶树。帕沙的古茶树长势很好,繁茂葱绿、叶面光亮,枝干很高,一派大乔木的势貌。哈尼人古时没有矮化茶树的习惯,所以一直保持着古树茶的长势。随手摘一芽古茶树的新叶,嚼一嚼,一种甘甜顿时侵入舌尖、从两颊到喉咙,回味悠长。
 
在帕沙老寨,生长着一棵高2.1米的茶王树,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一号”。这棵茶王树树龄上千年,被人们用护栏围着,历经千年仍然郁郁葱葱。领队说:“帕沙茶虽然没有南糯山、贺开、老班章的名气大,但是在平均树龄和茶树密度上却有优势,从价格上也比较亲民。”
贺开:世界最大连片古茶园
贺开,地处勐混镇境内,距勐海县城20公里。古茶区海拔在1400到1800米之间,这里常年云雾围绕,是西双版纳州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最具观赏价值的古茶园。古朴的拉祜族风情村寨错落分布于山林中,更使这片茶园增添了童话色彩,是当之无愧的“最美的茶山”。
 
车辆在布朗山巅的公路中穿行,相比前几日的行程,去贺开的路非常顺利。这里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林中有茶,茶在寨中”。在木制的民居前,拉祜族一家人正围坐在一起,将杀青好的新茶里的黄片一一挑拣出来,他们把最好的茶叶上交到加工厂,剔除的茶叶自己喝。
 
在寨子不远处,就是这里最古老的古茶树“西保四号”,至今已经有1400年的历史。虽然经历了千年的沧桑,但它依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遒劲树干上附着着厚厚的寄生植物,新鲜的绿叶正从枝头伸展。
 
攀登到山顶,一幅热带雨林壮美的画卷猝不及防地在眼前展开。在微风中极目远眺,青山翠谷中,拉祜族村寨的屋顶在阳光下闪耀,热带丛林中,成片的古茶树绵延不绝,树枝高低错落,树形奇美,生物的多样性在这里和谐统一。深吸一口气,清新的气息中夹杂着茶叶的清香,沁人心脾,顿感神清气爽。
 
贺开村委会古茶树面积1.7万亩,主要分布在曼弄新寨、邦盆老寨、曼迈、曼囡等拉祜族村寨。拉祜族是勐海的四大世居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羌人,原本是狩猎为主的民族,有“猎虎的民族”之称,拉祜的意思就是“火烤虎肉”。贺开的拉祜族主要为公元10世纪从澜沧县迁入。
 
在曼弄新寨的合作社,24岁的拉祜族汉子扎帕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他给我们泡了一杯当年的新茶。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跟这个羞涩的小伙子聊起来。听扎帕说,他家里兄弟两个,要管理几十亩古茶树,每天起早贪黑,辛苦养护着祖先留下的茶树。采鲜叶卖给茶叶初制所加工成干毛茶,4公斤鲜叶只能做成一斤干毛茶。今年一公斤鲜叶能卖120元,好一点的家庭年收入能达到几十万元。
 
对于拉祜族人来说,一天也离不开茶。拉祜族有语说“不得茶喝头会疼”,他们的火塘终年不息,因为只有火塘才能烤出拉祜族最爱的火焯茶。我也想尝尝当地的土法火焯茶,于是扎帕把我们带到自家院子里,随手在院子里的古茶树上摘下一撮老叶子,用火钳夹着放在火塘里烤,然后放在铁壶里煮。扎帕说,这还不是最传统的做法,古老的火焯茶是将茶叶放在瓢内,随后把火塘中灼热的火炭放入瓢中快速摇动,待茶叶烤出香味时放入陶罐冲上沸水。
 
不一会,浓郁酽香的火焯茶就做好了,这种带着烟火气息的茶果然更加浓郁甘甜,有一种原始风味。不过,这种当地人喝的茶虽然很香,对我们不常喝的人来说太烈了,我一连喝了三杯,下山的路上就感到胃部不适。
 
带着对贺开茶山的依依不舍,勐海的茶山行结束了。三天的茶山行,让我亲眼见证了上千年的古茶树如何滋养着后人,深山中的民族又是如何守护着先祖的茶园,传承着古老的制茶手艺。
 
当一片茶叶经过采摘、加工、陈化、长途运输,最终变成一杯清亮的茶汤,在舌尖打转时,醇厚美妙的滋味中又蕴含着多少历史的传承和茶人艰辛!
寻找茶王树
 
图为:贺开茶山的茶王树。
上世纪六十年代,刘献荣等几名茶叶科研所先驱在中缅边境巴达贺松大黑山深处调查时,发现一株树龄达一千八百多年的野生茶树王,且伴随着巨大群落,“茶树王”的发现为茶叶起源于中国说提供了证据。勐海之行的最后一天,我拜访了巴达山野生茶树发现者、八十四岁的刘献荣老人。
 
带着对普洱茶的好奇,我进入了勐海,这个普洱茶的国度。对于初次踏进勐海的我来说,普洱茶对我来说,不过是一款口味醇厚的茶。而当你深入到茶山深处,看到成片成百上千年的古茶园,去感受一片茶叶如何从鲜叶,变成一杯清亮的茶汤,就能体会到,对于勐海人来说,茶叶绝不是一片树叶那么简单,它是上天的馈赠,是生活的必需,是心灵的寄托,茶已经融入勐海人的血液和基因。
 
在采访中,不时有人提到老茶人和“勐海茶王树”的故事,这引起了我的兴趣。
1952年,一株长在勐海南糯山深山密林中的古老茶树,被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和云南茶叶专家周鹏举首次考察确认为“人工栽培型茶树”。1957年,经过我国茶叶专家和苏联茶叶专家联合考察和科学测定,这株茶树树龄约800年,是世界已知最古老的人工栽培型茶树。当年的《中国茶叶》杂志公布后,世界茶界为之震惊!
 
但这仅仅是开始,九年之后,刘献荣等几名茶叶科研所先驱在中缅边境巴达贺松大黑山深处调查时,再次发现一株树龄达1800多年的野生茶树王,且伴随着巨大群落,“茶树王”的发现改写了英国茶叶专家认定的世界大叶种茶起源于印度的论断,为茶叶起源于中国说提供了证据。
 
勐海之行的最后一天,我拜访了巴达山野生茶树发现者、84岁的刘献荣老人。老人坐在自家院子里的躺椅上,悠然自得。虽然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但是一提到野生茶王树,仍然思路清晰,侃侃而谈,眼里迸发出犀利的光芒。
 
刘献荣老先生是四川人,大理的农学院学茶叶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工作。他被分配在品种组,负责对全省大叶种茶的品种进行研究。回忆起茶王树发现的过程,刘老操着浓重四川方言道,“当时对于茶叶的起源有很大争议,(前)苏联专家认为是产自印度的,我们认为是产自中国的,日本人认为是日本的。当时茶科所就下达任务,让我们弄清楚茶叶的原产地。”
 
1961年10月,当地哈尼族人在贺松附近山林中发现一株大茶树。1962年2月,云南省茶科所时任所长派刘献荣前往调查。刘老回忆说,巴达贺松大黑山海拔1800米,山高林密,原始森林中连小路都难以辨认。从勐海到巴达整整走了两天,由于森林中土匪、野兽出没,他们身背枪支、干粮、行李,在整整一个民兵班的护送下才进入大黑山。当时一共同时发现了四棵大茶树。世人熟知的茶树王只是这几棵古树中比较容易测量的一棵,其他几棵由于枝干太高太笔直而无法采样。刘献荣回去汇报后,第二次进山采样,茶树王样品在浙江中国茶叶研究所鉴定之后得出结论:树龄1800年!属植株乔木野生型,树高32.12米,主干直径1米。它的发现震惊茶坛,被誉为“茶树王”。
 
“当时《中国茶叶》杂志封面发表文章宣布:茶叶原产地在中国,整个世界都轰动了,各国专家络绎不绝来考察,承认茶叶原产地在中国,我的任务终于完成了,为国家争口气!”刘献荣说。
 
2012年,随着考察的人越来越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野生茶树王终因岁月沧桑轰然倒地。刘献荣倍感遗憾,但是他指出,巴达贺松大黑山的古茶树是一个群落,与茶树王“同龄者”比比皆是。2004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根据巴达大黑山野生茶树资料进行考察,证实大黑山原始森林中有古茶树群落6000亩。
 
说起勐海茶的味道,刘献荣感叹道,“勐海自然资源独特,非常适合云南大叶种茶,这是上天的馈赠,谁也抢不走。外面把我们的茶引出去种出来的色泽、茶质、产量都不行。我们这个地方叶子很大的,毛白白的,但是拿到云南的其他地方去种叶子就变小了,味道就变苦了。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这里的自然环境,保护好祖辈留下的宝贵资源。”
 
研究了一辈子的茶叶,刘老的一生也与茶有着不解之缘。年轻时,他就全省各地地跑,跑到凤庆以后听见茶山有个采茶姑娘的采茶歌唱得太好了,就以茶为缘,以歌为媒,成为佳偶。后来爱人在勐海茶厂工作,孩子们从小在茶厂出生,闻着茶香长大。
 
生活中的刘老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老人年轻时负责辅导巴达乡村民茶叶栽培种植技术,整天起早贪黑,顾不上吃早点,落下胃病、胆结石。这些年做过手术后,身体恢复很好,再也没有复发过,身体各项指标正常。
 
老人拿出上世纪90年代的大益茶招待我,自己喝的还是浓浓的老茶,他说:“我喝的茶很浓,淡淡的不过瘾,喝茶能提神醒脑,利尿、兴奋神经,每天总要喝茶,不喝茶就觉得没精神!我从不刻意喝什么名山名茶,每天泡一杯勐海茶就足矣!”
普洱茶的峥嵘岁月
勐海古称“佛海”,种茶、制茶、用茶、贸茶的历史悠久,始于西汉、兴于唐宋、盛于清民。当地布朗、哈尼等少数民族把孔明敬奉为茶祖,称茶树为“武侯遗种”,倍加崇敬。
 
唐代樊绰的《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所说“银生城”,即今普洱市景东县,是当时南诏六节度之一银生节度的所在地,管辖范围包括今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区,而产茶的“界诸山”就是西双版纳、普洱境内各大茶山。当时西双版纳称“茫乃道”或“茫部”,居住的民族“茫乃”即傣族先民,“濮人”、“濮满”就是今布朗族的先民,即史学和茶学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种茶的先民之一,如今就集中聚居在勐海县布朗山、巴达等山区乡,布朗山布朗族乡是我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族人口1.2万多人,茶业传袭千余年。
 
据上世纪50年代中期云南省茶叶科研所组织的古茶树资源调查,当地哈尼族按“父子连名”顺序推算,其先民迁徙到南糯山已有56代,先民到达时山上已有被驱走的濮满人种植的大片茶园,植茶历史千余年。此后,由中苏专家联合对南糯山一株古茶树进行年轮测定,认定此古茶树树龄为850年以上,命名为栽培型“茶树王”,成为勐海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的活见证。
 
勐海普洱茶生产与江内“六大茶山”同时期,通过滇藏茶马古道销往西藏,普洱茶产销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勐海大叶种茶制作的传统普洱茶,滋味酽厚,香高耐泡,很适合游牧民族的藏族口味,深受藏族同胞偏爱,因此有“藏人非车(里)佛(海)茶不过瘾”之说。到清朝末年,由于连年战乱和匪患严重,普洱茶加工销售中心逐步南移到勐海。清光绪末年(1908年),石屏张棠阶兄弟三人到勐海创恒春号茶庄;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自勐海经缅甸、印度到西藏的运输线路开通之后,勐海传统普洱茶迅速发展。
 
据李拂一《佛海茶业概况》(1939年)记载,到1936年,勐海的茶庄、茶坊有20多家,当年生产普洱茶3万多担,其中出口的“圆茶”、“砖茶”、“紧茶”及“散茶”等普洱茶16500担,产量最大的洪记茶庄为4000担,其次是可以兴2000担、恒盛公1700担,由佛海打洛关和经孟连中缅边境出口,销地遍暹罗、缅甸、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及中国西藏等各地,其中以西藏之销量为最大。由滇藏茶马古道驮运销往西藏,全程需100天,改由缅甸走海路经印度再到西藏,就仅需35天。茶号茶庄承载了昨天普洱茶岁月的辉煌。
 
1939年5月,民国政府财政部采纳时任佛海县代县长李拂一的建议,委派茶叶专家范和钧率领技术人员到佛海成立官办“中茶公司佛海茶厂”,佛海茶厂于1940年正式成立。茶厂从国外运来茶叶揉捻、压茶等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开启了云南机械加工传统普洱茶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勐海县委、县政府都把茶叶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坚持不懈加以扶持,不断培育提升、壮大。1973年,勐海茶厂借鉴广东“发水茶”技术,试验出人工发酵工艺,使普洱茶加工技艺发生了飞跃性变革;1989年,勐海茶厂的“大益”牌成为云南茶产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驰名商标。勐海茶厂于2004年通过重组成立大益集团,“大益”稳居普洱茶第一品牌地位,其“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一批品牌普洱茶企业迅速健康成长。知名度较高或年产普洱茶千吨以上规模生产精制茶企业有:福海茶厂、兴海茶厂、勐海七彩云南茶厂、陈升茶厂等10多家。如今,勐海普洱茶产品畅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远销英国、日本、美国、俄罗斯、波兰等20多个国家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知名度、美誉度日益提高。
勐海民族茶文化
聚居在勐海这片古茶区的傣、布朗、哈尼、拉祜、彝、汉等10余个世居民族,千百年来,爱茶、用茶、敬茶、祭茶,各少数民族人民视茶为“上通天神,下接地府”的灵性之物,涉及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医药等各个方面,人们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祭祀拜神、人际交流、走亲访友等等,都少不了茶。
 
在漫长的种茶、饮茶、贸茶等茶事活动中,各民族的制茶工艺饮茶习俗彼此渗透、相互学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和民族茶文化,也成为内涵丰富的普洱茶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少数民族的茶艺、茶俗是受特殊的地理与社会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而形成。在此,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饮茶习俗:
 
傣族“竹筒茶”。“竹筒茶”,属于紧压茶类。勐海竹类资源丰富,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竹子,除用竹子建房、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外,还喜欢用竹子来烧竹筒饭、加工竹筒茶。
 
常用来加工竹筒茶的有香竹、甜竹两种。香竹又叫糯竹,皮薄内空,节间长,一般30-40厘米,竹膜清香浓郁,是做竹筒香茶的首选。加工工序,先把刚新砍来的竹子锯成一端带节的竹筒备用,把新鲜茶叶在铁锅内杀青、反复揉捻,再把揉捻好的茶叶装入竹筒中,用木棒舂实、压紧,最后用青竹叶把竹筒口堵上,在火塘边均匀烘烤15-30分钟后,取下凉放。待冷却后,剖开竹筒,即成一节一节的竹筒茶。
 
另外还有一种做法是,将晒青干毛茶分3-5次塞入新鲜竹筒内,再将竹筒放到炭火上烘烤,受热的竹筒内壁溢出水气使筒内的晒青毛茶回软、吸香,然后用木棒将竹筒内的茶叶舂实、压紧。这样反复几次后,即可制成一筒香竹筒茶。
 
竹筒茶外形呈棒状,白毫多,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并有馥郁的茶香和独特的竹香,令人陶醉。竹筒茶贮藏多年,通过自然陈化,演变成独特的普洱茶品质。
 
哈尼族“土锅茶”。勐海哈尼族好饮浓茶,“土锅茶”、“烤茶”是他们常用的饮茶习俗。
“土锅茶”。制作时将盛有清澈山泉水的土锅置于火塘内三脚铁架上煨煮,待水煮沸后,把干毛茶放入开水中煨煮半小时左右,即可倒入茶杯中饮用。茶汤金黄明亮、香高覆郁、滋味浓醇,苦而回甘。也可用新鲜茶叶放入土锅煨煮,待土锅的水煮沸腾,放入新鲜茶叶,再经一个多小时不断加水煨煮后,即可倒出来饮用。
 
布朗族“酸茶”。布朗族有吃“酸茶”、“喃咪茶”和饮“青竹茶”的习俗。酸茶制法:采摘夏秋茶一芽三、四叶及较嫩的对夹叶、单片叶,蒸或煮熟后,放在通风、阴凉处7天,晾干,再装入较粗长的竹筒内,压实、封好口,然后埋入干燥的土里,以土盖实,埋一个多月后即可取出直接嚼食,也可拌上适量辣椒、盐巴等佐料再食用。这种茶酸涩、清香,喉舌清凉回甜,具有助消化、解渴、提神、除疲劳等功效,堪称布朗人的美味与保健食品。
 
拉祜族“土罐茶”。做法:将晒青毛茶放入小土罐中,在火塘边慢慢烘烤,并不停地抖动,使茶叶均匀受热。待罐内的茶叶散发出阵阵热香味时,再注入开水,罐内发出噼叭噼叭的水响声,稍煮片刻即可倒出饮用。茶味浓醇,回味无穷。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云南大叶种茶 普洱茶文化 云南大叶种 南糯山古茶 云南普洱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古茶山茶业有限公司
古茶山茶业有限公司
贺开古茶山
贺开古茶山
昔归古茶山的地理位置
昔归古茶山的地理位置
冰岛古茶山普洱茶口感
冰岛古茶山普洱茶口感
易武古茶山特点
易武古茶山特点
江外六大古茶山
江外六大古茶山
古茶山七个茶区茶质对比
古茶山七个茶区茶质对比
古茶山特点简介
古茶山特点简介
到景迈芒景古茶山转悠
到景迈芒景古茶山转悠
曼撒古茶山茶区
曼撒古茶山茶区
困鹿山古茶山
困鹿山古茶山
布朗古茶山简介
布朗古茶山简介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